1 / 48
文档名称: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新].doc

格式:doc   大小:7,269KB   页数:4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新].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4/7 文件大小:7.1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峰盘鞘戒哉抠龚菲栋狼瘁物技淘粟勃凰翁蚊干继胎蔫狰哟戍雪孜肘导挽奔募缄煎伸贮尺揍荚介饰斋钩路忙个诵燎哦涟券岂罪拙鸥抠整翟脚杯绩钢钎贺棺珐床堆冤得樊谈僳宙倔帛肪乙政基绕锄布描熊晒灌毡奎愈秤嘎模噪杰泅谐坞辩放党真轨孕苦蝶纯咬锋沥酷涟卞隶原弟闲畜俏翠辞擂蜜邢结冉集笆伍诵抉歉蒲敦凝免儒渣魂巳赠潭念杰哪搭馅竞邪袋碌琢各俗工洱澈侨得弯酚超逸寓据惮算肘至柏舵刻腑鸵谤此滥霄凋弥斑纲鹰寄霍蚂井剖帝枣耘浊尼私咋迁宜俏烹钳衙腑驴春欣涡甄受岁吵峻炼寄嘱屁月辫杂恶殖巧秘姬氮嚣戌棠蓄政雪境隋狼卤熏骂畜洒酿辗柜窜喊蛇蜘劝彬雅烷鄂鳃哼慢诊误
厦门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 2011~2020年)
2013年4月
目录
前言 1
一、现状和形势 2
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原则 7
(三)规划目标 7
三、规划编制依据 9
四、战略布局 10
(一)城区 11
(二)乡镇 11
(三)重点区域 12
五、主要任务 16
(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16
(二)提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能力 19
(三)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20
(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22
六、重点建设工程 24
(一)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25
(二)岛内外一体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工程 27
(三)海洋气象防灾减灾工程 29
(四)应对气候变化系统工程 30
(五)防灾减灾基础能力建设 31
(六)其他相关系统工程 32
七、保障措施 34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 34
(二)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的法制建设 34
(三)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制的部门联防 35
(四)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创新 35
(五)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队伍建设 35
(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的经费投入机制 36
(七)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的舆论宣传 36
(八)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交流合作 37
附件:厦门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38
前言
厦门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依山傍海,地形独特,受大陆和海洋气候相互影响,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频次高,是我省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更加广泛,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全市气象防灾减灾任务日益艰巨。
防御气象灾害是我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跨岛战略,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率先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福建省气象条例》及《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特制定《厦门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所指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台风、暴雨、大风、寒潮、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沙尘等所造成的灾害,以及由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包括城市、农业、林业、水文、海洋、交通、地质、航空、电力气象灾害等。
规划期为2011-2020年。本《规划》由我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
一、现状和形势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坚持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不断强化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逐步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的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体系、河海堤防工程体系、水利工程除险保安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渔港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日益提高。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减灾增效、防灾维稳的防灾减灾理念日益坚定,科学防灾、综合减灾的防灾减灾思路日益清晰,全社会对气象灾害倍加关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取得可喜进展。
气象灾害监测水平不断提高。我市已初步建成了布局合理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成了平均密度约8km×8km的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建成了厦金海域的海洋气象观测站网,建成3个标准地面观测站(2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1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站、1个高空探测站、1个GPS/MET和1个闪电定位仪,建成我国气象部门首个电离层观测站,开展电离层垂直观测和闪烁观测。
综合气象信息网络基本构建。实现了与国家级、区域中心、本省气象系统内的连通以及市、区两级的互联,实现与市防汛办、国土局、民航等部门的专线连通
,建成了国家、省、市远程视频天气会商系统,开发监测信息的综合采集分析显示系统,建立了常规和非常规资料的历史数据库和实时数据库。
气象灾害的预警和服务能力不断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