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以爱为根、以德为本(德育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以爱为根、以德为本(德育论文).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4/8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以爱为根、以德为本(德育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以爱为根以德为本
传统的德育教育相关资料停留在自我参照的意识上,形成教师居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过度强调了***的愿望,重传授、轻交流;重传递,轻思考,久而久之降低了学生道德自我选择和澄清的能力。重外律,轻内修,一味的制订一系列规定,而轻视了德育主体自身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显性,轻隐性,热衷于表面的活动,忽视了身边的潜移默化的学科德育渗透、每位教师的自身德育示范及一切自然陶冶多渠道的隐性德育功能。
我认为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要在实践中,坚守三个阵地,即:氛围营造、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重视体验、重视感悟,彻底摒弃灌输式教学和形式主义教学条框,追求德育无痕。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学****活动中抓住契机,运用情境感受,强化实践体验,在不露痕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德行。
一、加强宣传,创设环境,营造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外显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而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德育工作的研究者非常关注学校外显文化对学生的渗透,学校的长廊、黑板报成为了宣传的阵地,同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宣传画廊”“、今日榜样”“、班级之星”等校园宣传阵地及时表扬榜样人物、同龄人物事迹,通过榜样的言行把一些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同时,对一些缺乏判断能力的行为进行分析、讨论,及时纠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意识和能力。
二、民主和谐,师生平等,营造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内涵氛围
大学生处在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充满着不稳定的因素,他们既渴望交流,期待找到倾诉情感的对象,又崇尚独立,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为中心的
“封闭“心理。所以他们在待人处事中一般总怀着戒惧的心理,对老师更是如此。如果教师高高在上,成天扳着脸,以权威自居,说话总是带着教训的口吻,那么学生只能消极地敬而远之。其实“人爱和谐,渴求和谐”,在青少年身上都有一种追求进步、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内在需求。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真心话,学会分析和判断,必须要营造出平等、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
在实践中我们坚持:
1、身教重于言教。实现民主和谐的班级文化,必须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应该从权威的“讲台”上走下来,主动地亲近学生,做一个“平民”辅导员。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讲的就是垂范的作用。青少年善于模仿,教育者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就拿对待错误的态度来说吧,老师也是人,难免会犯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掩盖错误,如果能做到有错就及时纠正,学生不但不会轻视你,相反能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
2、倾听八方声音。倾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者要善听,即对教育对象的任何想法要听得进去,表示理解,在倾听中因势利导,让教育对象自己得出正确结论。班级学生的问题来源于各方面,如上课分心;过于贪玩;性格内向,不善交流;也有的家长一味追求高分,考砸测试的同学不敢回去签名;还有学生与老师存在心与心之间的距离……面对这种种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好学****与兴趣爱好的关系,加强学生、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和理解?”我们进行了“我的成长和烦恼“”学会感恩,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