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以苏为鉴
以苏为鉴
以苏为鉴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1991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改革
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以苏为鉴
以苏为鉴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背景
1、国内:十月革命后,反动势力猖獗;粮食极度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国外:帝国主义集团的侵犯
(二)、内容
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实物分配,普遍义务劳动制
以苏为鉴
以苏为鉴
阅读以下3则材料:
1、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四分之一的国土上飘扬,全国无分之三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的控制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的管辖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在莫斯科刺杀列宁,列宁身受重伤。
2、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致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八分之一磅面包。
3、1919年3月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联。
物质匮乏经济极端贫困
外帝国主义的侵扰
反革命势力猖獗
以苏为鉴
以苏为鉴
材料一、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是正确的”。
积极影响: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材料三: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政治破环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等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列宁选集》
消极影响:极大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以苏为鉴
以苏为鉴
二、新经济政策
材料一: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1920年国民收入比1917年还少70亿卢布;工业生产总值只及1913年的14%,其中钢和生铁的产量只及1913年的5%和3%;谷物总产量比1913年减产三分之一,全国陷入一片饥荒。此时1920—1921年,苏俄又遭遇大灾荒。
材料二:1921年,2月28日,阁朗施塔水兵得水兵发生叛乱,他们抛出“自由贸易”“拥护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的不满。
以苏为鉴
以苏为鉴
(一)、背景
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自然灾害
战时共产主义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工人和农民不满
苏维埃政权面临经济政治危机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以苏为鉴
以苏为鉴
(二)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作用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减轻人民负担
工业
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在国家掌握经济的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分配
实物分配,普遍义务劳动制
实行工资制
提高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货币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以苏为鉴
以苏为鉴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三)影响
1、是落后的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巩固了国家政权
3、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以苏为鉴
以苏为鉴
三、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含义: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