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3
文档名称:

《关于“异”的研究》比较文学-中国、德国.pdf

格式:pdf   大小:1,103KB   页数:23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关于“异”的研究》比较文学-中国、德国.pdf

上传人:Q+1243595614 2018/4/9 文件大小:1.0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异”的研究》比较文学-中国、德国.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北大学术讲演丛书·9·
关于“异”的研究
[ 德国] 顾彬( Wolfgang K ubin ) 讲演
曹卫东编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著作权合同登记图字:01 - 97 - 1140
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关于“异”的研究/ [ 德]顾彬讲演.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2
ISBN 7301034350
(北大学术讲演丛书/ 乐黛云,张文定主编)
Ⅰ.关⋯Ⅱ.顾⋯Ⅲ.比较文学中国、德国研究Ⅳ.Ⅰ03
书名: 关于“异”的研究
著作责任者: [德] 顾彬讲演曹卫东编译
责任编辑: 张冰
标准书号: ISBN 7301034350/ I· 0440
出版者: 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京大学校内 100871
电话: 出版部 62752015 发行部 62559712 编辑部 62752032
排版者: 北京大学出版社激光照排中心
发行者: 北京大学出版社
经销者: 新华书店
787× 1092 毫米 32 开本 7 .25 印张 155 千字
1997 年 10 月第一版 1997 年 10 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 12 .50 元

我认识顾彬教授转眼已届 16 年, 他是我所知道的最
活跃、成绩也最卓著的欧洲汉学家之一。他组织过多次汉
学讨论会, 编撰过很多有关古今中国研究的论文集。他的
博士论文《论杜牧的抒情诗》、教授论文《中国文人的自然
观》都早已出版并得到好评。后者并已译成中文, 作为《中
国文化史丛书》之一, 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他曾三次
应邀到北大讲学, 两次由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邀
请, 一次由哲学系邀请。前两次讲的是“: 异国情调与思想
史”、“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1 3 世纪以来, 德国旅游者
所反映的中国”等; 第三次讲的则是“中西诗学中的时间问
题”。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的研究生曹卫东同志将
顾彬教授前两次授课的讲稿整理成册, 并经顾彬教授亲自
校订删改, 遂成为目前呈献给读者的这本小书。
欧洲学者谈“异乡”、“异地”、“异国情调”, 北美学者谈
“他者”, 其实都是为了寻找一个外在于自己的视角, 以便
更好地审视和更深刻地了解自己。但要真正“外在于自
己”却并不容易。人, 几乎不可能脱离自身的处境和文化
框架, 关于“异域”和“他者”的研究也往往决定于研究者自
关于“异”的研究
身及其所在国的处境和条件。当所在国比较强大, 研究者
对自己的处境较为自满自足的时候, 他们在“异域”寻求的
往往是与自身相同的东西, 以证实自己所认同的事物或原
则的正确性和普遍性, 也就是将“异域”的一切纳入“本地”
的意识形态。当所在国暴露出诸多矛盾, 研究者本身也有
许多不满时, 他们就往往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异域”, 把
“异域”构造为自己的乌托邦。如果从意识形态到乌托邦
联成一道光谱, 那么, 可以说所有“异域”和“他者”的研究
都存在于这一光谱的某一层面。
顾彬教授以丰富的文本资料对上述现象进行了相当
深入的分析, 特别是就 1 7 世纪至本世纪末的德国文学( 包
括游记) 中的中国形象, 逐段进行了穷尽性介绍和讨论, 并
重点分析了少为人知的描写中国的德国小说———卡尔·
迈的《孔丘· 诺言》和伊色· 朗格纳的《紫禁城》, 这里绝大
部分材料都是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总之, 这本小书无论
在理论的深刻和材料的新颖方面都很值得一读。
乐黛云
于朗润园 1 99 7 年 6 月
2
目录
序⋯⋯⋯⋯⋯⋯⋯⋯⋯⋯⋯⋯⋯⋯⋯⋯⋯⋯⋯乐黛云( 1)
第一讲“: 异”的概念⋯⋯⋯⋯⋯⋯⋯⋯⋯⋯⋯⋯⋯⋯⋯( 1)
第二讲: 异国情调”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中的作用⋯⋯(10)
一、“异国情调”与“现代性”⋯⋯⋯⋯⋯⋯⋯(10)
二、何为倒退到原始状态⋯⋯⋯⋯⋯⋯⋯⋯(12)
三、“异国主义”与救世史⋯⋯⋯⋯⋯⋯⋯⋯(13)
四、“异国主义”与帝国主义⋯⋯⋯⋯⋯⋯⋯(14)
五、野蛮人形象⋯⋯⋯⋯⋯⋯⋯⋯⋯⋯⋯⋯⋯(16)
第三讲: 惊险小说在欧洲文学史和思想史
中的作用⋯⋯⋯⋯⋯⋯⋯⋯⋯⋯⋯⋯⋯⋯⋯(18)
一、惊险小说与“整体性”概念⋯⋯⋯⋯⋯⋯(18)
二、惊险小说与五种知觉⋯⋯⋯⋯⋯⋯⋯⋯(20)
三、冒险家⋯⋯⋯⋯⋯⋯⋯⋯⋯⋯⋯⋯⋯⋯⋯(22)
四、卡尔· 迈和弗利德里希· 格斯泰克尔⋯(23)
第四讲: 德国游记中的中国⋯⋯⋯⋯⋯⋯⋯⋯⋯⋯⋯(25)
一、1 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