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从《月迹》中感悟教学的智慧.doc

格式:doc   大小:5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月迹》中感悟教学的智慧.doc

上传人:pppccc8 2018/4/10 文件大小:5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月迹》中感悟教学的智慧.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月迹》中感悟教学的智慧
杨卫军
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创作的精美散文《月迹》(现收录于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无疑可以给语文教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我、弟弟和三妹在奶奶的引导下寻月赏月的活动过程,表现了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追求美探索美的热情。不过,在笔者看来,把它看成一堂绝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似乎更为贴切。“中秋的夜里”,奶奶出来赏月的目的(即这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可能有:奶奶童心未泯,爱美、爱赏月,更爱陪孩子们一起赏月。通过此次中秋赏月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放松自己的心情并以此影响孩子们对生活的审美态度。通过帮助孩子更好地赏月,给孩子们增添更多的节日乐趣;寓教于乐,借中秋赏月,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孩子们的智慧和美德等。从文章内容来看,其主要目的(也就是本节课的两大主要教学目标)应是后两个。读了这篇课文,令笔者感到特别新奇的是文中奶奶采取的别具一格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那么,文中奶奶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揣摸、学习和借鉴的呢?它们又有何与众不同的特色呢?
奶奶十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别是在启发孩子们寻月赏月的过程中始终十分注意激发和保护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说:“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于好奇心。”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这就说明好奇心在孩子们求知学习中实际上起着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对学习的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则主要来自于好奇心。所以高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特别注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奶奶就是这种十分注意激发、保护和利用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来教学的高明教师。比如寻月开始的时候,奶奶之所以带着孩子们“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给孩子们讲故事,就是因为奶奶十分了解“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同时,奶奶这么做也是为了防止孩子们在开始赏月之前就情不自禁地跑到屋外院子里从而影响他们赏月的心情,更是为了通过让孩子们首先从屋内看“竹帘格儿”里会跑的月亮这一神奇的情景,来激发孩子们探究月亮的好奇心。当然,就讲故事而言,那只不过是奶奶为了吸引笼络孩子们和自己一起赏月而故意施用的一个小小手段而已。这里,“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一句中的“突然”一词更是生动传神地揭示了奶奶讲故事时“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复杂心态:一方面奶奶知道孩子们是非常喜欢听故事的,奶奶也是非常善于讲故事的;另一方面对奶奶来说现在讲不讲故事并不是很重要的事,引导孩子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好地赏月才是奶奶此行的主要目的。
奶奶在引导孩子们寻月赏月过程中对孩子心理的准确把握绝不仅仅体现在对好奇心的巧妙利用上,更体现在孩子们寻月赏月过程中奶奶始终都能和孩子们保持着心理上的高度一致,几乎达到了和谐共振的默挈程度。
须知,孩子们寻月赏月过程中的心理是经过了一个急切(堂中盼月)——惊喜、失望(镜中看月)——嫉妒、争执(院中望月)——“越发觉得奇了”(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都觉得满足”(沙滩议月)的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而敏感的奶奶对此完全是感同身受。也正是由于奶奶在孩子们寻月赏月的过程中始终和孩子们保持着这种心理上的高度一致,所以奶奶在引导孩子们寻月赏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