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爱国意识论文爱国意识论文:南宋小品文创作探胜
内容摘要:南宋的小品文创作不仅创作人数众多,而且内容形式、语言风格都有新的拓展。与北宋相比,南宋小品文创作更富于时代气息,手法灵活多变,风格摇曳多姿,体裁繁富多样,为我国小品文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从南宋小品文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体裁等,对南宋小品园地做一番巡礼,揭示其文学价值。
关键词:南宋小品文创作爱国意识情趣体裁
南宋小品文创作,长期以来不为人们所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缺少像苏轼、黄庭坚这些小品创作的大家,像《东坡志林》、《东坡题跋》、《山谷题跋》一类小品名著更是少见;另一方面人们对南宋散文创作的关注,因南宋偏安的时局以及理学观念的扩展,似乎更偏重于言事论政的作品。事实上南宋的小品文创作在北宋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创作人数众多,而且内容形式、语言风格都有新的拓展。整体上与北宋相比,南宋小品文创作更富于时代的气息,手法灵活多变,风格摇曳多姿,体裁繁富多样,为我国小品文的创作园地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对此做一番巡礼,采撷南宋小品创作园地中数枝艳丽花朵供大家欣赏、品味。
南宋时期,由于金兵侵入,山河沦陷,许多作家纷纷以诗文为武器,痛斥金兵的暴行,号召抗战,反对投降。像刘子翚、岳飞、张孝祥、辛弃疾、陆游一直到宋末的文天祥、林景熙等人,他们矢志恢复,文章多以吁请抗战、谋划复国大计为主要内容。爱国意识成了当时文学创作的主旋律,这在小品文创作中尤为明显,以刘子翚的小品《试梁道士笔》为例:
因念神州赤县半没埃秽中,或言南兵剽轻不足仗者,而春秋吴、楚之霸,六朝晋、宋之捷,不闻借锐于他方,选徒于外境。昔人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岂用之自有道邪?书生过计,推此理于试笔之间,庶几之裔,不得专美于旧谈,组练之军,或有为于今日。(《屏山全集》卷6)
作者以用笔与用兵互为譬喻,藉此抒发了自己奋起抗敌的坚强意志和关怀祖国命运的满腔热枕。又如辛弃疾的小品《跋绍兴辛巳亲征诏草》,全文仅四十六字:
使此诏见于绍兴之初,可以无事雠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虏犹具存也,悲夫!(《辛稼轩诗文钞存》)
绍兴辛巳是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年金主亮率大军南侵,南宋朝廷震动。高宗赵构打算逃跑避敌,后被大臣们劝阻,才勉强亲征。辛弃疾的小品讲的就是这件事。辛弃疾在文中痛心地指出朝廷一味屈辱求和,并为痛失抗金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二深感惋惜,精忠报国之情跃然纸面,清代王符曾评点此文时说:
“宗留守(泽)连呼过河,岳武穆(飞)惋愤泣下,同时一副眼泪”(《古文小品咀华》)。王符曾提到的宗泽事是在建炎元年(1127)七月,宗泽以70高龄任东京留守,一年上疏24次,力劝宋高宗还京,以图恢复北方失地,均为奸佞所阻。泽忧愤成疾,疽发于背。临终前,无一语及家事,惟连呼“渡河!渡河!渡河”而逝。而岳飞“惋愤泣下”则指绍兴十年(1140),岳飞率军北伐,一直打到朱仙镇。就在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之时,朝廷却连下十二道金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陆游是南宋文学的巨匠,他不仅“以诗名一代”,而且散文创作“遣词命意,尚有北宋典型。[1]”其政论、史论、传记、序跋等,大都倾注着爱国感情,并有言语精炼、结构严谨见长,而他的小品文字写得更是精整雄快,直逼北宋文学大家苏轼、黄庭坚等人,如《跋李庄简公家书》:
李丈参政罢政归乡里时,某年二十矣。时时来访先君,剧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悲愤慷慨,形于辞色。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光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气不少衰。丁宁训诫之语,皆足垂范百世,犹想见其道
“青鞋布袜”时也。淳熙戊申(公元1188年)五月己未笠泽陆某题。(《渭南文集》卷二十七)
李庄简公即南宋抗金名臣李光,秦氏、咸阳均指当时奸相秦桧。李光因力主抗金触忤秦桧而被罢官。本文回忆作者年轻时见李光的情景,将李光的正直、豁达、刚强的性格写得栩栩如生,特别是“目如炬,声如钟”六字,把李光的音容笑貌、神态气度刻画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正如清代林云铭所说:“李庄简愤桧辞色,得此一跋,觉须眉欲动,千载如生。[2]”
临近南宋灭亡时,小品文创作中的爱国激情更为高扬。文天样抗击元兵失败,被囚禁在元大都的监狱中。在狱中,文天样写下《正气歌》,凭着一身正气,继续与敌人斗争。文天样为《正气歌》写的序便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小品佳作:
余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无恙,是殆有养致然。然尔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