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透、瘦、漏、皱”.doc

格式:doc   大小:51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透、瘦、漏、皱”.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8/4/12 文件大小: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透、瘦、漏、皱”.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透、瘦、漏、皱”
傅颖莉
游览过江南园林的人们,定会对太湖石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典型的传统拱石,北宋书画大家米芾巧妙地概括了太湖石的四大特色:“透、瘦、漏、皱”,其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点缀着各处园林庭院,令人赏心悦目、神思悠悠。难怪高纪良教授会将其审美特征引申为有效课堂的“高氏评课法”。试想,我们的音乐课堂若也能具有把握教材、学情之“透”,核心目标、内容精简之“瘦”,活动空间、思维时间之“漏”,层次分明、节奏跌宕之“皱”,那么这样的教学将会充满活力,这样的课堂定能充满魅力!
一、深入教材、学情之“透”
太湖石的“透”尤为巧妙,是指石头这一面的小石洞和它背面的小洞相通,人可以透过这些小孔看到对面的景物。在音乐课堂中的“透”则指“通透”。教师应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并依据学情将知识点讲通讲透讲生动。音乐著名特级教师李蒙铃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吃透教材才有法。”所以,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只有对音乐作品烂熟于心,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得心应手、收放自如。
在人音版的小学音乐《月亮月光光》这一课中,刘老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依据《音乐课程标准》中“3-6年级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及其他音源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巧妙地将“感受与欣赏”、“探索音响与音乐”这两个不同音乐课程领域融为一体,设计了一节别具匠心的欣赏及编创课。该曲是一首以台湾童谣为歌词创作的歌曲,它的旋律优美流畅,歌词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风格温馨甜美。在充分聆听欣赏的基础上,学生朗读歌词、教师讲解闽南方言,刘老师用一支笔、几张图片在歌词讲解时逐一出示,不但使学生快速理解了歌词,还给学生展示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图。歌曲的情绪、旋律、演唱形式由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边归纳边呈现,孩子们充分感受到台湾童谣的童趣、童真,加深了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四年级的学生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能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来表现歌曲的情绪,但也容易分散注意力,对此刘老师采用了生动、新颖的教学方法,在课始用塑料袋揉搓模仿风声感受力度的不同,从生活当中最熟悉的声音逐渐引入音乐,激发学生学****兴趣。在探究环节老师仍然带领学生尝试用三角铁表现月光、使用蛙鸣器表现青蛙的歌声、高音钟琴来表现星星眨着眼睛等等,最后一起来合奏表现美好的月夜,同学们始终兴趣盎然,在实践活动中发展了音乐想象力,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心去观察美好的生活。
二、紧扣目标、把握内容之“瘦”
太湖石的“瘦”,是指石身要苗条修长。殊不知诸多的音乐课堂也需要减减肥,好的东西并非多多益善,毕竟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课堂中常存在的误区就是活动内容繁多、形式复杂,煞看教学氛围浓厚,却是无主次之分,脱离音乐本体教学。教学中的知识点要少而精,紧扣核心目标,也就是要求所有的音乐活动实践都要围绕目标,突出重点,有效解决难点。
如在《山谷回声真好听》这一课中,目标制定为1、在聆听模仿的活动中,能感受声音的强弱,能认识并应用力度记号p和f。2、通过聆听体验、对比模唱学唱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表现“山谷回声”这一自然现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3、在音乐活动中养成安静聆听和轻声演唱的良好****惯。显而易见,该目标的制定定位明确,清晰明了,又体现了三个维度的达成。音乐活动实践从创设情境感受山谷中声音力度的对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