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戊戌变法
电气1103 张宏雷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遭捕杀或逃亡国外。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也叫戊戌维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又名维新变法,其高潮则为百日维新, 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
百日维
新
主要内容有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
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一、变法的进步性:政治方面,改革机构,裁撤冗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任用维新人士,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参与政权;经济方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文化教育方面,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总之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二变法的局限性:(1)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经验。(2)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不是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3)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戊戌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戊戌维新运动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祖国危亡的爱国运动;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是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是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这是由中决定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很低下,经济基础很薄弱,资产阶级的力量相当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腐朽势力相抗衡。
主观上,戊戌变法的失败是由于: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型和妥协性,缺乏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而且还对封建反动势力寄予幻想。从变法诏书的内容看,具体表现为: ○1变法诏书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政治上,取消闲散重选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这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但是没有涉及论战中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最突出的是慈禧太后仍然牢牢的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整个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显然,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变法诏书中的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这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却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致于面对政变阴谋,束手待毙,最后运动失败了。很明显地,他们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2)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却不明确提出反帝的具体主张,甚至还对侵略者抱有幻想。譬如: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一直视日本为‘蕞尔岛国’、‘东夷小国’。但在历时近十个月的甲午战争中,中国却惨败于向为国人小觑的日本。而战后的康有为却喊出“不妨以强敌为师资”的口号,说“我朝变法,但采于日本,一切已足。”并邀请伊滕博文辅佐变法,还说“风闻东洋故相伊滕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臣虽得自传闻,其应如响。伊滕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相让人。”(3)维新派既没有政治实力,又缺乏政治经验,更没有经济和军事实力,却有自命清高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一味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3)维新派改革操之过急。始终同情变法的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