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党建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学校“与法同行,共建和谐”党建特色化建设为主线,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和党员在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整体功能和最佳途径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可行性分析
。法制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而农村是法制宣传教育最重要的阵地。我校地处农村,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比较淡漠,结合当前形势和农村特点,开展法律宣传进进社区、进农户和法律资料送到家、法律条文讲到村等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社区行”活动,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律熏陶,为农民安居乐业、建设和谐新农村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校园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加强校园内的法制宣传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终极关怀青少年健康成长,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同时立足教师发展,我们确立
“与法同行,共建和谐”特色建设方案。
3.
我校法制教育的各项章程制度完善,目标明确。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了各项法制教育活动,特别是2009年启动的“法制宣传社区行活动”,
多次受到了镇、区、市领导的赞誉,海陵教育网、《泰州日报》和《江苏法制报》、《泰州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多次报道我校的法制宣传活动。我校的法制教育工作思路明晰,载体丰富。我校曾获泰州市“三五”普法“先进单位”,省“四五”普法“先进单位”,江苏省“依法治理先进单位”,泰州市党建工作示范校等称号,2012年1月又荣获泰州市“五五”普法“先进单位”称号。
三、工作目标
(一)“育人者先自育”,
党员教师带头学、主动学、深入学、及时学、持续学,在法制宣传教育中发挥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榜样。
(二)把握学校法制教育内涵与规律,营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联动机制,立足校园,服务社会。以“法制宣传社区行”为主要载体,学用结合,让师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弘扬法治精神,积累宝贵经验,构建和丰富学校独有法制教育文化。
四、实施步骤:创建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学习宣传(2012年3月)。
,成立
“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分析情况,制订计划,明确分工,进一步落实操作方案,并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公开承诺,接受监督。
第二阶段:精心实施,有序推进(2012年4月——10月)。
党建品牌建设重要的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使党员教师用坚强的党性、优秀的品德、模范的行动把党员的先进性表现出来,党员的影响力彰显出来,把党建品牌成果展示出来,产生出一定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定期更换综合楼前8块法制建设活动版面。在综合楼、教学楼的走廊内设立法制建设警句和教师学生自创的格言。在教学楼前的空地设立一个法制建设专栏,每个班级每学期出一期法制建设板报,法制建设手抄报,使师生都能够进校见法,在校学法,离校用法。营造浓厚的法制建设氛围,激发学法积极性。
。根据“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校党支部组织开展以
“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学习宣传有关保障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和学校办学行为等内容的法律知识。坚持法制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使法制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法制教育与品德教育并重,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
。丰富“晨风扬帆”广播站“今日说法”栏目、校刊《晨风扬帆》
“我与法同行”
栏目。开展法制书画比赛、法制演讲、模拟法庭、国旗下讲话等校园法治文化活动,举办“家长法制学校”、建立校外法制实践基地等,构建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格局。
4.
不断深化“法制宣传社区行”的内涵。2009年4月党支部启动的“法制宣传社区行”活动,是我校党建工作的特色活动之一,至实施以来,得到了乡镇、区、市领导的积极支持,目前已协调开展了10多次,我们的“法制宣传社区行”宣传队共有8个小分队,由党员教师、积极分子和团员学生组成。在周末或假期到8个村利用村广播进行相关法律知识宣讲的,同时发放宣传资料。为深化活动的内涵,扩大活动的效果,今后我校党支部将深挖内涵、不断创新、继续加以培植,将其打造成强势特色,力争在更大范围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第三阶段:开展自查,组织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