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试卷编号
命题人: 杨华贵审核人: 试卷分类(A卷或B卷)
五邑大学试卷
学期: 2014 至 2015 学年度第 1 学期
课程: 宏观经济学课程代号: 0100590
使用班级: 130103 姓名: 吴子峰学号: 3113000249
金融危机中电影业的“口红效应”
摘要: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产业萎缩,却有一小部分廉价非必要消费品凭借“口红效应”,销量实现高速上升,受益产业包括由美国好莱坞主导的电影业,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代,美国本土影院票房收入达7亿美元,2008年爆发“金融海啸”,好莱坞全年海外票房收入高达创纪录的99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4%,我们应当从各种角度分析背负使命的电影产业,如何“口红效应”带来的契机高速发展。
关键词: 电影消费习惯票房经济危机
一.“口红效应”的前世今生
考古学家发现,苏美尔人在大约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口红,这是世界上最早用口红的人类,随着历史的推演,世界上各地的人们也开始使用颜料修饰嘴唇,中国唐朝贵族和教坊女子喜欢以檀色(赭红)涂在嘴唇上;二十世纪初,法国娇兰将管状口红引进美国,贩售对象主要为少数贵族;1920年代的美国,电影的流行带动了口红的流行,其后各类口红颜色的流行都会受到影视明星的影响,蔚然成风。
20世纪三十年代,随着黑色星期五的爆发,华尔街股市崩盘,民生凋敝,市面上一片哀嚎,大量金融家实业家破产以致自杀。美国第31任总统赫伯特·胡佛采取放任主义经济策略,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也无力救市,1929-1930年产值减半,然而,一个奇迹却出现了,当时口红销量却直线上升,从此,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美国化妆品雅诗兰黛创办人之子莱昂纳多·兰黛提出的“口红指数”揭示了这一现象。因为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收入减少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欲望却没有减,因此他们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而口红作为一种
“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口红效应”给电影业带来的契机》王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电影业“口红效应”的背景
美国电影向来是“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正是好莱坞的腾飞期,而2008年至今的经济衰退同时也伴随着电影票房的攀升。经济危机中人们需要廉价却能带来强烈满足的消费品,电影无疑是其中的最佳选择。关于电影与梦境的相似性,电影能带给我们想象性的满足之类的论说早已是共识。
据统计资料显示, ,,%。特别是2008年12月,全国票房超过5亿元,,,%。好莱坞方面,全年海外票房收入高达创纪录的99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4%,其中,《蝙蝠侠6黑暗骑士》全球票房为5亿美元,2009年的《阿凡达》在全球狂收近10亿美金,一举打破同样是卡梅隆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在十几年前创下的世界票房记录。
当然不单只是电影产业,2008年下半年开始,口红、面膜的销量逐步上升;美发沙龙、SPA等“放松消费”也很有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