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网络空间拟态安全防御
邬江兴
邬江兴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NDSC)主任,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著名专家,中。此外,曾先后担任过“九五”“十五”国家863 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 “十一五”国家863 计划信息领
域专家组副组长、国家移动通信重大专项( 第 3 专项) 论证委员会主任、国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专家委员会主任兼总工程师、国家三网融合专家组第一副组长等职务。 1997-2009年担任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
(ABAC)中国候补代表、正式代表。2013年至今担任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咨询理事会副主席。
1974-1978年作为总师组成员参与J103型百万次计算机研制,1980-1984年作为总设计师主持了峰值运算速度每秒钟5亿次的大型分布式高性能计算机系统DP300的研制。从1985年起开始从事程控交换机和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实践。1991年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容量可达6万等效线的HJD04型程控数字交换机并实现产业化,创造性地提出
了“逐级分布式控制架构”和“复制T交换网络”等程控交换核心技术,带动了民族通信产业的快速崛起,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主持研制成功基于ATM的“高性能宽、窄带混合数字交换系统”,并获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12月起先后担任“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
(300)专项领导小组成员、总体组组长,参与示范网的开发和建设领导工作,组织并参与总体技术研究及G比特级核心路由器等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成果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起主持国家“九五”期间863计划“高性能宽带信息网”专项科技工程,担任总体组组长,指导T比特级路由器、大规模汇聚路由器ACR和基于突发交换的智能光分插复用设备等关键技术系统的攻关,建成了当时世界最大规模的、基于三网融合技术的长三角国家试验网——网,该项目总体技术获 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在全球率先提出可重构网络技术研究新方向。2009年因在“531”重大工程中的特殊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因在“517”重大工程中的特殊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2013年间主持国家“十一五”863计划信息领域重点项目“新概念高效能计算机体系结构及系统研究开发”,提出了拟态计算和拟态安全新理论,并研制成功世界上首台拟态计算机原理样机,入选由两院院士评选的“201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一、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思考
我国的网络和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构建能力显著增强,网络和信息系统
的应用水平大幅提升。但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科技强国先发技术优势和咄咄逼人的攻势战略面前,我和防御体系整体上尚处于战略弱势。主要的网络空间基本现状表现为: 产业基础比较差;整体上属于跟
踪式的科研,包括网络空间安全也属于跟踪式的科研,还存在空心化的一些现象;自主开发难以覆盖整个生态环境和掌控安全链的全部环节;网络空间呈现“被透明、被制网”的状态, 这也是近来反复强调的,
“中国网络几乎赤裸地站在以“八大金刚”为首的美国企业
息系统基因的单一性,整体的信息系统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