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浙江2009高一历史会考\必修第二册会考条目详解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a a)
刀耕火种一石器锄耕一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到了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东汉时,在某些地方一牛挽犁已经取代了耦犁(二牛抬杠)。
(a a)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a b)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a a)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汉代素纱禅衣。汉代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唐代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a b)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如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商代青铜器的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大,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汉代,冶铁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东汉初,杜诗创造出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a b)
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的青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和邢窑的白瓷(据说“天下无贵贱通行之”)相当著名。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在瓷器中名列前茅。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且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美术陶制品“唐三彩”曾风行一时。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窑闻名天下。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市”在历代的发展(b c)
朝代
“市”的发展情况
秦代
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中
汉代
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相当严格
六朝
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唐代
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宋代
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于宅屋之间,有的街道上店铺鳞次栉比,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明清
商业区非常繁华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a b)
(1)含义:“重农抑商”是主张重视农业,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2)目的:经济上,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3)影响: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推动农业经济向前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因之未能得到正常发育。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a b)
, (1)含义:“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其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
(3)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a b)
(1)标志: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是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2)影响: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途径与著名企业(a b)
(1)产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2)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另外,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3)著名企业:1866年,方举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