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故宫最后的工匠.doc

格式:doc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故宫最后的工匠.doc

上传人:bjy0415 2015/5/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故宫最后的工匠.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故宫最后的工匠

大红的宫墙,隔开了传统和现代两个世界。故宫大修现场,没有巨大的吊车、机器的轰鸣,只有工人在木架间穿梭,搭木、挖瓦、上漆、彩绘,进行最原始的手工劳作。大修的每一个环节,选材、工艺、工匠都力求遵循几百年前的传统。于是,修缮故宫也成了一种仪式,成了传统的一部分——建立在这座伟大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项今年6月刚刚列入国家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叫做“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传统上,这套营造技艺包括“瓦木土石扎、油漆彩画糊”八大作,其下还细分了上百工种。在封建等级制度之下的古代建筑从材料、用色到做法,都要严格遵循营造则例,代表最高等级的紫禁城无疑是这一整套营造技艺的登峰造极之作。
对历经几百年风雨紫禁城的这一次大修,从2002年起将持续至2020年,并不比重建整座宫殿的工程量小。选材上,只能从史料上重现当年的辉煌:永乐四年开始,备料和现场施工持续了13年,动用了10万工匠,数十万劳役。“殿内铺用澄泥极细的金砖,是苏州制造的;殿基用的精砖是临清烧造的;石灰来自易州;石料有盘山艾叶青、西山大石窝汉白玉等;琉璃瓦料在三家店制造。这些都是照例的供应。照得楠杉大木,产在湖广川贵等处,差官采办,非四五年不得到京。”现在的建筑市场上还能买到这些传统材料吗?
各个不同的工种也在变异甚至消失。主管大修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对记者说,八大作都随着现代社会需求的萎缩而萎缩。比如搭材作,过去用木材,现在用钢管了,过去用麻绳捆,现在改螺丝了。裱糊作,过去老百姓都要裱糊房子的时候,这个工种很发达,现在即便故宫里也少有这一行的工匠了。
《考工记》中记载着2000年前的手工艺,其中有匠人之职,属于营国修缮的工种,所谓“国有六职,百工居一”的制度。封建社会灭亡后,古建营造的传统制度断裂了。故宫似乎是个特例,经年不断的修缮为传统工匠和工艺的传承提供了温室般的小社会。但如今,一代工匠逐渐老去,下一代却无法衔接。晋宏逵说,故宫尽管声名赫赫,毕竟只是文化部下属的事业单位,并无专门针对传统工艺、工匠传承的机制。“比如故宫要招聘,按规定必须是大学毕业以上,大学生干这个吗?这个工种是蓝领,不是白领。但故宫没有招蓝领的机会啊。”
最近,故宫修缮中心恢复了木、瓦、彩画的传统“拜师会”:徒弟毕恭毕敬行三拜礼,送拜师礼,师傅们端坐椅上回赠收徒贴,一旁是引师、证师。故宫里中断了半个世纪的工匠传承还能延续吗?
断代的传承
“修故宫是门手艺,靠师傅的口传心授,徒弟的‘筋劲儿’。”修缮中心主任李永革介绍。修缮中心位于故宫外西路,在或拆或改的未开放区建筑群中,这里仍保持着它在功能上的历史延续——在清代曾作为造办处,为皇家制造生活器具。按故宫副院长晋宏逵的要求,修缮中心有三大任务,一是大修工程,二是碎修保养——相当于故宫的物业,第三大任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营造技艺和工匠的传承。
“没有传承,修缮中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我随便在街上找一支队伍不就能干吗?”
修缮中心伴随着建国后故宫的3次大规模维修,1952年成立的“故宫工程队”,就是修缮中心的前身。战乱时垃圾遍地、杂草丛生,国将不国了,哪顾得上修故宫?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修的首要任务是清理垃圾,然后才是修缮整理。李永革1975年从部队复员来到故宫,当时故宫有个解说词,形容1912到1952年有多乱,说是“从故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