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文档名称:

中西医必考知识点.doc

格式:doc   大小:117KB   页数:5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西医必考知识点.doc

上传人:xunlai783 2018/4/18 文件大小:1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西医必考知识点.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医基础理论
1.
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主导是心
2.
四变之动,脉之上下说明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
3.
夏日“泛泛乎万物有余”春——风温
长夏——洞泄
秋——风虐
冬日之脉——蛰虫周密
4.
旦慧—人气生病气衰
昼安—人气长长则胜邪夕加—人气衰邪气生
夜甚—人气入脏邪气居身
5.
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精气——水地说
《管子》
6.
气的概念源于
云气说
7.
阴平阳秘——对立制约
阴盛则阳病——阴阳消长
阴阳离决——互根
阳生阴长-互根
8.
素问调经论
属于阳的病因——风雨寒暑
9.
阴盛格阳治法——热因热用
10.
壮水之主——阴偏衰
益火之源——阳偏衰
11.
相侮-——反克
12.
五脏变动:握忧哕咳栗
13.
色脉相生——病情轻
14.
泻南补北——相克
五行负气克胜气
15.
五脏——藏精气
肝脏——男精女排卵
16.
肾闭藏的精气最具生理意义
肾为“胃之关”全赖肾阳的蒸化作用
17.
君相相安说的是心肾的关系
藏泄互用说的是肝肾肾与脑关系最密切
小肠为受盛之官
决渎之官——三焦又称孤府
胆——中正之官
18.
肾中精气为元气生成的主要物质
元气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生理活动
19.
宗气——上出息道下行于气街
20.
营气——与血同行营养全身
21.
卫气——重于肓膜
温养全身
22.
血——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成——心脾肺肾
运行——心脾肺肝
23.
肾摄纳清气
肺宣发卫气
24.
湿邪——趋下水肿湿疹
易袭阴位
暑性升散
暑火燥共同特点:伤津
25.
行痹——风邪
26.
七情致病先伤——心
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
27.
多食某味先伤本脏再伤其所克之脏
偏食辛辣燥热——肠胃
气血肉筋骨——卧视坐行立
28.
结石——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29.
疾病
发生重要条件——邪气侵害
内在根据——正气不足
虚实变化——正邪盛衰
30.
感邪后某病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病症——并病
31.
外感初期中期多实证
32.
邪气结于内气血不能外达——真实假虚
33.
阳偏胜——机体亢奋
热量过剩
阴偏胜——机能抑制
热量耗伤过多如过食生冷
34.
阴偏衰——阴气不足机能虚性亢奋
35.
肝——多发气滞血瘀
36.
内风产生机理——阳气变动
血燥生风——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
血虚生风——手足拘挛不伸热极生风——目睛上吊
37.
寒从中生——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减退
汗出不止——气脱
元气耗损不足
38.
虚则补之——正治法(逆治法)
39.
寒因寒用——真热假寒
热因也用——真寒假热
塞因塞用——脾虚腹胀
40.
扶正祛邪用于——邪气盛
正气亦虚
41.
用热远热用寒远寒
——因时制宜
42.
调摄精神属于未病先防
反治正治都是治本
中医诊断
1.
夏季发热秋后自愈——气阴两虚
-——汗热而粘如油
手足心汗出量多——阴经郁热
3.
目昏——视物昏暗不明
模糊不清
4.
精神疲惫神识朦胧困倦嗜睡——心肾阳虚
5.
口干欲漱水而不欲咽——营分热盛
口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入水即吐——痰饮内停
6.
厌油脘闷
便溏不爽——湿热蕴脾
大便时干时稀——肝郁脾虚
先干后稀——脾气虚
7.
痰浊阻滞则月经过多或崩漏
8.
抟——壅滞

-阳证
9.
囟填为邪热亢盛
小儿昏睡露睛——脾胃虚弱
指纹色紫黑——血络闭郁
10.
口疮——口腔肌膜灰白色小溃疡周围红晕局部灼痛
口边生疮——心脾积热
咽部溃烂成片——肺胃热毒
未化脓为热盛
11.
手足蠕动-阴虚风动
12.
痈疮——湿热火毒
13.
芒刺舌——胃肠热盛
地图舌——舌苔不规则脱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
14.
舌晄白如镜——营血大虚
15.
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
16.
热邪犯胃——吐粘稠黄水
17.
错语——心气虚弱
短气——气短不足以息
18.
动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19.
微弱濡共同特点——脉形细
代脉——主惊恐跌扑损伤迟而时止止有定数
20.
缓脉——湿病
疾脉——热证里虚
21.
久病肌肤枯涩——气血两虚
22.
胃——从容和缓
神——柔和有力
根——沉取尺部
23.
伏脉——邪闭痛极
革——亡精失血
24.
洪革濡——脉位表浅
25.
表证与里证最重要鉴别——寒热是否并见
26.
阴虚——两颧潮红
阳虚——小便清长
27.
面色黧黑——血瘀
口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