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指标的建议
一、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指标的必要性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开始对国内商业银行实行非现场监管。人民银行采取非现场监管和现场稽核两种方式,形成了对商业银行全方位的营运监管。非现场监管对于人民银行降低监管成本、增强持续动态监管能力、提高现场稽核效率,督促商业银行稳健经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dddTt从最近几年非现场监管的结果看,非现场监管指标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非现场监管的要求
dDdtt
,我们sSBbWw与时俱进,增补和修改非现场监管指标,使之能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状况和财务结果。
(一)最近几年我国经济、金融领域发生了急剧变化,金融监管已经从过去的合规性监管过渡到现在dd dtt. com的以风险性监管为主合规性监管为辅、从市场准入监管转向全过程系统性监管的途径上来。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的重点是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资产质量和盈利性等风险性指标的监管,原有的许多
8ttt8
取消。同时ssbbww. com,国内商业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和金融环境的变化,使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又有了新的变化和特点,监管机构只有借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最近几年来相继颁发的一些
8 tt
先进的监管方法,才能更敏感和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
(二)随着外汇体制的深度改革,我国外债的管理方式和统计口径发生了变革,国内商业银行的外币业务,特别是境外资产业务的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 com必须ssbbww. c om对现行的许多
8ttt8
分币种监管指标进行修改,以满足对商业银行本外币并表监管的要求
dDdtt
。此外,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对外资银行特别是外资法人银行将实行国民待遇,国内所有8 tt 法人银行的监管标准将趋于统一,因此. com必须ssbbww. c om对某些具有国内商业银行监管特色的非现场指标进行完善,以满足境内所有8 tt 。
(三)2002年1月1日实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在核算原则上与旧的会计制度差异较大,其更多地体现
ssbbWw
了谨慎性原则,特别是更新了应收利息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方法,这导致. com了大量新旧同名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差异较大,因此. com客观上要求
dDdtt
对以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为基础的非现场监管指标进行修改和完善,以便真实地反映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财务活动。
(四)经过
ssbbww几年的努力,我国银行业监管体制日趋完善,监管力量日益增强,监测技术手段日趋丰富,监管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因此. com,随着国内商业银行外币利率管制的放开和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监管机构有必要遵循银行业监管的国际惯例,按照<8ttt8table>1996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发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的要求
dDdtt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8 tt t 8. com,逐步将国内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纳入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范畴,充实非现场监管指标,全面、系统地监控商业银行的营运风险。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指标的建议
(一)取消部分合规性强、风险敏感度低的流动性指标。
。目前,商业银行资金宽松,存差较大,把存贷比作为dddtt流动性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