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运输与配送课程教案(1)
授课教师
张银霞
所属教研室
营销教研室
授课班级
08物流1、2、3班
授课题目
运输合理化
授课类型
理论+实践
课程类别
必修课
教学课时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标:
根据运输基本理论的介绍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运输形式作出判断,并能够给出解决方案。
目标任务:
;
教学内容:
运输的概念、作用和特征;
运输的功能;
运输和物流的关系
教学重点
运输的功能以及和物流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理解并能够自己总结运输和物流的关系区分
教学方法
案例讨论
理论讲授
教学手段(教具与
媒体使用)
多媒体
课后作业
总结现实生活中有运输形式
参考资料
因第一次课属于基本理论介绍,不指定参考用书
课后小结
本节课要求学生对运输要有一个良好的认知,并能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运输与配送课程教案纸
项目1:物流运输基本知识
任务1—1:认识物流运输
【任务描述】
。用哪些运输方式可以将货物运送到目的地?
,而北京、广东、浙江等地是煤炭的消耗地。向北京、广东、浙江等地区运输的煤炭应该分别采用哪些运输方式?为什么?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油田,被誉为准噶尔盆地的明珠,自它在亘古荒原建立那天起,就与荣誉与神秘相伴,它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大油田,使中国走出了贫油论的阴影。原油运输的方式是什么?
要求:根据以上各题目要求作答。
【任务目标】
通过该项目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运输的功能;能够描述运输与物流的关系;掌握运输的概念。
【相关知识】
一、运输及其功能(教师讲解)
用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把旅客、货物等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现代物流实用词典的基本解释为: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
【核心概念】
运输是指人或者物借助于运力创造时间和空间效应的活动。
运输的构成要素包括:
(1)运输工具
(2)通路
(3)场站
(4)动力
(5)通信设备
(6)组织
(7)人
(生活例子提问)
(1)产品转移
(2)产品储存
二、运输的发展阶段(教师讲授)
、公路、航空运输大发展的时期
三、运输与物流的关系(教师学生共同总结)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1)运输是物流系统的基础功能之一。物流系统是通过运输来创造客户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和制成品的“场所效应”的。
【知识链接】
同种“物”由于空间场所不同,其使用价值的实现程度不同,其效益的实现也不同。由于改变场所而最大发挥使用价值,最大限度提高了产出投入比,这就称之为“场所效应”。
(2)运输合理化是物流系统合理化的关键。主要表现在: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时间长、距离长、消耗大的环节之一,其消耗的数量大,所以其节约的潜力也就大;从运费来看,运费在全部物流环节费用中占最高比例,所以其节约潜力很大。
(1)物流是超出运输范畴的系统化管理。物流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运转,是以服务于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全部过程为出发点的。物流系统根据生产企业的供应渠道和生产过程以及销售渠道,从生产和流通企业中取得的价值远远大于运输的收益。
(2)物流的出发点是以生产和流通企业的利益为中心,运输只是物流管理控制的必要环节,处于从属地位。有物流必然有运输,而再完善的运输也远不是物流。
(3)物流不同于运输只注重实物的流动,它还同时关注着信息流和增值流的同步联动。信息流不仅通过电子或纸质媒介反映产品的运送、收取,更重要的是反映市场做出的物流质量的评价。增值流是指物流所创造的形态效用(通过生产、制造或组装过程实现商品的增值)、场所
效用(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从供方到需方的位置转移)和时间效用(商品或服务在客户需要的时间准确地送到)。
(4)物流的管理观念比运输更先进。现代物流对用户追求高质量无极限的服务,即在服务过程中,一切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为服务目标,主动开展物流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并积极做好推销、宣传工作,而且在不断改进服务质量的附加工作中,寻求与发现新的服务项目或服务产品,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