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文档名称:

_手足口病防控.ppt

格式:ppt   页数:4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_手足口病防控.ppt

上传人:cdsqbyl 2015/5/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_手足口病防控.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富阳市社区医师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班
富阳市卫生局
2010年5月
手、足、口病
富阳市疾控中心杜利群
一、概述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报告传染病以外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夏秋季多发,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以手、足和口腔发生疱疹为特征的一种儿童病毒性皮肤病。
国际疫情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导。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EV 71和Cox A16均有分离出。
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马来西亚和我国台湾省都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
我国手足口病疫情概况。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手足口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
1983年和1986年两次在天津发生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1983年5月至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
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肠道病毒71型毒株。
1998年肠道病毒71型在台湾大流行,估计150万手足口病儿,报告病例13万,405例重患,死亡78例,震惊了世界。
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EV 71病毒。
2000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小儿手足口病暴发,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
2006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3637例,死亡6例。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3030例)、上海(2883例)、北京(2210例)。
2007年后我国手足口病病例报告逐年上升。
病原学
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16、5、9、10型,B组2、5型,新肠道病毒71型以及疱疹病毒、腺病毒等。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常见。
柯萨奇病毒1958年由新西兰首次分离出。
肠道病毒71型于1972年在美国被首次确认就是从脑膜炎婴儿粪便中分离出来的。
此后,肠道病毒71型感染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流行特点
手足口病是世界性传染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在我国分布也很广泛,几乎所有的省市均有发病报道。
本病全年都可发生,其中5~8月份为发病高峰。
患病人群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4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占发病数的85%至95%
国外有调查显示,在人群中,手足口病的流行每隔2年到3年会出现一次规律高峰,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家庭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
二、流行病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