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时代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与中国的伟大复兴初探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水工结构工程 2012110829)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对国际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
史总结。紧密联系中国实际,逐渐形成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在当今新时代、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建设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族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代国际形势依然严峻、各种不定因素并存的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是当代中国建设的重要主题。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精神依赖的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始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也就没有了灵魂。
一、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概念
所谓的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结。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统一体。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 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一般来说,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事业……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没有人的活动,没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形成与展开,也就没有文化[1]。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不完全同于传统文化。它是集成于我国各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其传统性,也有其新时代下的创新性,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历了曲折的历史演变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自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多年来的演变处于大转变的时代,是中华民族文化革故鼎新、新旧交替的时代。中西文化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激烈碰撞,纯封建王朝的文化逐渐演变为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批评传统文化的弊端,为中国新文化的发展起了引导作用。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将来走向何方、走什么道路成为此后中国先进分子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人便更多地关注和了解西方。鲁迅在文章中,指出法等自由,为凡事首,继而普通教育及国民教育,无不基是以便施。久浴文化,则渐悟人类之尊严”。因此,对中国来说,“其首在立人,人力而后凡事举”。[2]
自一九四九年新中国建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主要任务是批判旧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直至当前,历史任务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有着深远意义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意义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没有自己特点的文化只是“照搬”的陈腐文化、毫无创意的文化,势必会被淘汰。而在当今国际形势日益严峻的条件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