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药(关于花环).ppt

格式:ppt   大小:53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药(关于花环).ppt

上传人:mh900965 2018/4/24 文件大小: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药(关于花环).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花环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既不是直接对于“文学革命”的热情,又为什么提笔的呢?想起来,大半倒是为了对于热情者们的同感。这些战士,我想,虽在寂寞中,想头是不错的,也来喊几声助助威罢。首先,就是为此。自然,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但为达到这希望计,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那就是后来结集起来的《呐喊》,一共有十四篇。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作家书屋1945年版
正题旨是亲子之爱,副题旨是革命者的寂寞的悲哀。……
栓和华大妈都将整个儿的心放在小栓的身上,放在小栓的病上。人血馒头只是一个环;在这以前可能还试过许多方子,在这以后,可能也想过一些法子。但只这一环便可见出老夫妇爱儿子的心专到怎样程度,别的都不消再提了。鲁迅先生没有提“爱”字,可是全篇从头到尾都见出老夫妇这番心。……
副题旨是革命者的寂寞的悲哀。这只从侧面见出。那革命党并没有出面,他的故事是在康大叔的话里,和夏四奶奶的动作里。故事是从那人血馒头引起的。……革命者是寂寞的,这样难得了解和同情的人!
(叶绍钧、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药》,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我认为,本篇是用两个故事来写一个主题。这主题从消极方面看,是“反封建”;从积极方面看,是要求“科学与民主”。
我们知道,夏瑜之死死于群众的愚昧(包括驯服的奴隶性),小栓之死死于群众的迷信。愚昧则不辨是非,迷信则容易受骗。而愚昧与迷信的根源,则同为封建社会制度所造成。作者暴露了因群众的愚昧迷信致使两种类型的青年人都无辜牺牲,正说明了两人之死,不管直接间接,都死于封建社会制度。……作者是同情夏瑜和小栓的,自然憎恨这愚昧的迷信的社会制度。所以我说,主题的消极一面是“反封建”。
其次,我们说,迷信是不科学的结果,愚昧(包括驯服的奴隶性)是不民主的结果。要想使中国社会好转,反映在当时(五四前后)的思想界,只有要求“科学”与“民主”──姑不论什么性质的民主。……作者要求科学的心是迫切的;而针对中国当时(五四前后)的现实,“民主”也正是“革命”的惟一目的。《药》的篇末所以加上一枚花环,照作者自己的话,是“听将令”的,而当时的主将们惟一的要求,也正是“科学”与“民主”。花环的出现,正是作者迫切要求革命──化悲愤为力量的具体表现。革命成功,民主自然实现,科学也自然发达,这正是鲁迅和五四时代革命前驱者的希望。
(吴小如《鲁迅先生的〈药〉》,《语文教学》1952年1月)
通过《药》的故事,暴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虐杀革命的幼苗,麻痹人民的头脑;同时表扬革命者的行为,鼓舞人民反抗封建制度的革命情绪: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不但要在政治上打垮封建统治,而且要在思想上清除反动影响。这就是在五四运动前夕,鲁迅所写符合五四精神的《药》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
(吴奔星《文学作品研究》第一辑,东方书店1954年6月版)
《药》的主题,就是:只有彻底地进行反封建的革命,推翻吃人的封建社会,“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中国人民的深重痛苦才有解除的希望。蘸着革命者的鲜血的“人血馒头”──这是吃人的统治者用来麻痹、分化、害死人民的毒药,万万吃不得,吃了决不能把病治好的,革命──这才是真会带来幸福和生命的惟一良药!
(徐中玉《鲁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自由出版社1955年2月)
《药》,写封建文化的残暴、凉薄、自私和人民大众对民主主义革命的茫然无知,反映了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跟人民群众脱节的情况,暗示着革命继续的必然。
(张毕来《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出版社1955年)
小说通过华老栓、夏瑜形象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不仅从政治上压榨人民,经济上剥削人民,而且从精神上奴役劳动人民的罪行,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人民群众、革命不彻底的错误;唤醒人们觉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