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艾灸基础知识.doc

格式:doc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艾灸基础知识.doc

上传人:yjjg0025 2015/5/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艾灸基础知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灸法(Moxibustion)是指以艾绒为主要燃烧材料,烧灼、薰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灸,灼、烧的意思。《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灸法古称“灸焫”(ruò)。广义的灸法还包括用刺激性药物敷贴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又称天灸、药物灸。《医学入门·针灸》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与针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一、灸法的材料
(一)艾(Moxa)及艾制品(Moxa production)
施灸的材料很多,但以艾叶(Moxa leaf)制成的艾绒(Moxa Down)为主,因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新制的艾绒含挥发油较多,灸时火力过强,故以陈久的艾绒为佳。
(Moxa Cone)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之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状物称为艾炷。(见图6-24) 有大、中、小之分,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 图6-24艾炷
大者如半截橄榄大。用于艾炷灸。每燃尽1个艾炷,称为1壮。
(Moxa Stick) 又名艾卷,是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内含药物之有无,又分为纯艾条(Pure Moxa Stick)和药艾条(Medicinal Moxa Stick)两种。一般长20cm,。具有使用简便,不起泡,不发疮,无痛苦,患者可以自灸等特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二)其他灸材

(1) 灯心草别名灯心、灯草,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茎髓,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性味甘、淡,微寒,如心、小肠经。清心,利尿。因其可用以点油灯而得名,为灯火灸之材料。
(2) 黄蜡又名黄占。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分泌的蜡质,经精制而成。性味甘、淡,平。收涩,生肌,止痛,解毒。为黄蜡灸之材料。
(3) 桑枝别名桑条,方桑科植物的嫩枝。性味苦,平,入肝经。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降血压。为桑枝灸之材料。
(4) 硫磺天然硫磺矿或含硫矿物的提炼品。性味温、酸。将本品放于疮面上点燃以灸疥癣、顽癣及阴疽肿毒等,即称硫磺灸。
(5) 桃枝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嫩枝,味苦。用燃着的桃枝施灸,可治心腹冷痛、风寒湿痹、附骨阴疽等,即称桃枝灸。
(6) 药锭以多种药物研末和硫磺熔化在一起,制成药锭(药片),作为施灸材料。
(7) 药捻以多种药物粉末制成药捻,作为施灸材料。
(药物贴敷法)
(1) 毛茛别名野芹菜、起泡草、老虎脚爪草,为毛茛科植物毛茛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性味辛,温,有毒。能推黄、截疟,平喘。鲜品捣烂后,可敷于穴位,做毛茛灸。
(2) 斑蟊为芜菁科昆虫南方大斑蟊或黄黑小斑蟊的干燥全体,产于河南、广西、安徽、四川、江苏等地。性味辛,寒,有大毒,入大肠、小肠、肝、肾经。攻毒逐瘀。本品寒斑蟊素,对皮肤、黏膜有发赤、起泡作用,可作斑蟊灸。
(3) 旱莲草又名墨旱莲,为菊科植物鳢肠的全草,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地。性味甘、酸、凉,入肝、肾经。凉血止血,补益肝肾。鲜品捣烂或晒干研末,可作旱莲灸。
(4) 白芥子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产于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陕西、山西等地。性味辛、温,入肺、胃经。利气豁痰,温胃散寒,通经止痛,散结消肿。其所含的芥子苷水解后,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作用。研末可作灸材。
(5) 甘遂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根,产于陕西、甘肃、山东、河南等地。性味苦、寒,有毒,入脾、肺、胃经。泻水饮,破积聚,通二便。研末可作灸材。
(6) 天南星为天南星可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块茎。产于河南、河北、四川等地;异叶天南星产于江苏、浙江等地;东北天南星主产于辽宁、吉林等地。性温味苦、辛,有毒,归肺、肝、脾经。燥湿化痰,祛风解痉,消肿止痛。临床多用姜汁、明矾制过,为制南星。研末可作灸材。
(7) 细辛为马兜铃可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南细辛的全草。性味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研末可作灸材。
二、灸法的作用
(一)防病保健
灸法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无病时施灸有防病保健的作用。《千金要方》说:“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瘟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扁鹊心书》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而达到强身保健目的的灸法称为保健灸,又称之为“逆灸”(《诸病源候论》)。
(二)温经散寒
灸火的温和热力具有直接的温通经络,驱散寒邪功用,这正是寒者温之的具体运用。《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