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6-2010)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发展条件
第二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第二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二节功能定位
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三章区域发展总体布局
第一节总体开发框架
第二节与区外发展的协调与统筹
第四章城镇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合理城镇布局
第二节协调城镇功能
第三节优化城镇规模结构
第五章重点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做大做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
第二节加快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新兴产业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6-2010)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发展条件
第二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第二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二节功能定位
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三章区域发展总体布局
第一节总体开发框架
第二节与区外发展的协调与统筹
第四章城镇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合理城镇布局
第二节协调城镇功能
第三节优化城镇规模结构
第五章重点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做大做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
第二节加快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新兴产业
第三节巩固提升具有传统优势的支柱产业
第六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完善区内交通通道建设
第二节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第三节能源设施建设
第四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七章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第二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第八章区域发展政策和机制
第一节国家支持政策
第二节区域协调政策与措施
第三节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前言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市,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市,共16个市,,,,%、%%。区域内各城市经济社会联系密切、文化相融,具有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厚实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人口和产业最密集、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正在成长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级城市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在长三角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高长三角乃至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根据国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安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有关方面共同编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作为跨省级行政区的区域发展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区域协调发展的纲领,是区域内各城市编制和修订各类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家有关部门编制专项规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规划》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注重指导性、约束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科学合理确定区域发展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框架,明确区域内部各城市职能分工,统筹区域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重点协调解决区域内各地区共同关注、任何一方都难以自行解决的重大问题,加快区域一体化和国际化进程,增强整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规划》以5年(2006-2010年)为基本规划期,对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发展条件
长三角区位得天独厚,自然禀赋优良,交通联系便利,经济和科教实力雄厚,是全最高的地区之一,具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西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备成为东北亚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陆路交通网和现代化江海港群,交通位置居中,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自然禀赋优良。位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1465mm,水资源总量超过10000亿m3,约占全原面积约占全区的70%,土壤肥沃,水土气生资源组合较好,环境容量较大,发展适宜性较强。
经济基础雄厚。是我国自古以来的赋税重地、近代民族工业和现代乡镇企业的发祥地,发展水平一直领先全国。2005年GDP总量约为33900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34950元,。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轻重适宜,服务业全面发展,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加工制造业均较发达,国资、民资、外资投资多元混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区。
文化科教发达。开发历史悠久,开放程度较高,拥有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