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婉约词派
内容多写儿女情长,离愁别绪,词风含蓄,隐喻曲折,寄情委婉,文辞绮丽。
代表人物自温庭筠始,继之有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柳永、秦观、贺铸、李清照等。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齐州历城县人),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视频9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能炼字、炼句、炼意、炼格,形成“易安体”。南渡以后,词的风格,从清俊旷逸变为苍凉沉郁,多寓故国黍离之悲,给南宋辛弃疾、陆游、刘辰翁等爱国词人以深刻影响。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背景介绍
1126年金人入侵的战火毁了李清照静谧幽静的书斋和高洁平静的学者生活,李清照夫妇从北方逃往江南。途中夫妻俩花费无数心血才搜集整理起来的金石书画毁失殆尽。到江南不久,丈夫由于惊吓悲伤过度而病逝。从此李清照成了一个因国破家亡而孤苦无依的寡妇。国破、家毁、夫死,只身奔亡、颠沛流离。
在民族沦亡的大灾难中,她倍受磨难与打击,经历了一连串不幸的变故,在以后的岁月里,她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过着贫困凄苦的生活,直至寂寞的离开人间。因此,李清照晚景十分凄苦。其词更为无边的痛苦和深刻的忧郁。
主旨
这首词通过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词人因国破家亡,晚年只身流落江浙时孤苦无依的凄凉处境及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哀愁。
    这种哀伤深沉而悲凉,悲剧气氛浓郁而深厚。但作者的不幸和痛苦,完全是时代动乱造成的。词中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的悲剧间接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