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风雨数十载漫步改革路
  2010年08月02日 08:53  中国经济时报
——婺源绿茶在市场经济的锤炼中成就名品
■李子秦
婺源县历史上属徽州,位于中国传统绿茶产区的金三角中心。境内群山高耸,山涧汩流,%。地理上婺源位于北纬29°0′—29°34′,属中亚热带东南季风温暖湿润气候,空气温润,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寒暑温度分明,加之土层较厚,土壤肥沃,形成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婺源的茶叶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其产茶历史悠久,始于汉,盛于唐,历经千年而长盛,茶叶经济铸就了婺源古、现代文明,见证了婺源的发展历史。素来享有盛誉的婺源绿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型一度予其重创。风雨交加阻不断历史的前行,跌宕沉浮磨不去意志的坚定,经过婺源茶人数十载的变革探索,终于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站稳脚跟,成就品牌,用智慧和汗水写下了改革创新的精彩篇章。
风乍起惊醒梦中人
在风光旖旎的婺源古村中,一朵耀眼的奇葩正以它迷人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它就是婺源的绿茶。婺源绿茶历来就有“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的赞誉,是大自然赐予婺源的精灵造化。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千百年来,婺绿占据辉煌,1915年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一时风头无两。
然而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历史的车轮踏入新的纪元,将婺绿曾经的荣耀无情地碾去。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婺源绿茶不堪外贸体制转型的重击,一度迷失方向陷入迷惘与无奈之中。
1996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国家对茶叶不再采取统购包销政策。这无疑将一直“养尊处优”的婺源绿茶拉下神坛,之前从来高枕无忧坐收其成的婺源茶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市场萎缩,价位下降,茶园日渐荒芜……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婺绿的发展陷入从未有过的泥潭。而婺绿数十载风雨求索路也自此而始,婺源人挥毫泼墨,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写下了一首催人奋进的发展史诗。
上个世纪末,“有机食品”消费概念风靡全球。这时一位婺源茶人洪鹏看到了商机,把目光瞄向有机绿茶领域的开发,于1996年成立大鄣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也就在同年,其主打产品“大鄣山茶”以优良的品质和天然纯净的生长环境得到了国家肯定,荣获中国首张AA级绿色食品证书。随后更是捷报频传,时隔不到一年又获得欧盟有机食品认证机构BCS的有机茶认证,真正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拿到这张通行证,大鄣山茶远销海外、独步欧盟、出口占据国内半壁江山已是后话。
大鄣山茶的成功叩开了无数婺源茶农重振婺绿的梦想之门,有机茶的兴起打响了婺源绿茶走出困境的第一枪。几多艰辛,几经努力,到2003年底,全县已有7个茶产品获国外有机、绿色食品认证书,成为全国首个拥有两张AA级证书和5个有机茶产品认证的茶叶生产大县。到2005年,有机绿茶的出口已占到欧盟市场70%的份额。
兵分三路突出重围
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让茶农们重拾了信心,但胜利的喜悦并未冲昏他们的头脑。前车之鉴,仍旧在目,昔日千百年铸就的辉煌竟不敌一次外贸体制转型的冲击。原因何在?归根结底,不外乎“市场”二字。以前的婺绿压根不愁销路,更不用主动找寻市场。农民采摘茶叶后交给茶叶初制厂,茶叶公司从初制厂购得茶叶后再销给茶厂,由茶厂对茶叶进行精制,直接运往口岸。而如今国家放手了,在市场经济的大熔炉里,婺绿不再是不愁嫁的皇帝女儿,自力更生开拓市场,成为当务之急。痛定思痛,婺源茶农主动出击,开始了行销之路。
兵分三路,先是大刀阔斧改革体制,市场经济下,企业变成主要经济主体,宣传、营销、出口等一系列环节都是企业行为。婺源对国有茶厂进行改制,或引进外商承包,或由个人收购,组成集团、股份制公司。很快,林生茶叶实业有限公司、清华鄣雾茶叶有限公司、金叶实业有限公司等大批企业破土而出。到了2004年,全县经营茶叶年产值过千万以上的企业就有2家,500万元以上的有7家,100万元以上的有14家。随后,招兵买马组建营销大军,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城市都相继开设了茶叶经销店,而婺源县城从过去只有一家卖茶叶的店面迅速发展至上百家。
企业练内功,政府做推手,第三路军旁敲侧击,在茶文化上下起了功夫。婺源政府融资2000多万元建设起茶叶专业交流市场。婺源源发有机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根民投资上千万元兴建了江西最大的茶文化中心,其内举办的融茶宴、茶艺、茶歌、茶舞等为一体的系列茶文化活动让游客耳目一新,加深了对茶文化的认识与了解。除农家茶、新娘茶、文仕茶三种婺源本土茶道外,婺源还引进了外地以及日、韩的茶道技艺表演。通过发掘婺源茶文化内涵,提升茶文化品位,婺源绿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日益提升。旅游业与茶叶同为婺源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借助旅游业,婺源茶产业发展更如虎添翼。前来婺源旅游观光的游客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