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黟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
1、概述
黟县位于皖南山区南部,黄山西南侧。处于东经117°38′30″至118°0′06″,北纬29°47′00″至30°11′30″之间。东部和东南部与休宁县,西南与祁门县,西北与石台县,北部与黄山区毗邻。,东西宽为44公里,,其中林地 ,%,。黄山余脉从东北向西南贯入县境中部,自兴岭经殷溪岭,芳茅岭、羊栈岭、三府尖、章岭、石钵云尖、方家岭和黄金尖,出县境至祁门县境内的湘源及大洪岭。群峰连绵,诸峰均在700米以上,千米以上山峰有52座之多与黄山区交界的兴岭米盘尖最高,海拔1432米。
根据1985年编制的《黟县土壤》,全县土壤分六大土类,均连片集中分布,红壤、黄壤和黄棕壤是在亚热带生物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和土壤属性,是本县地带性和垂直带的三大土类,它们依海拔高度垂直分布。
县域内植被以杉木、松木、阔叶林及灌丛为主,辅以毛竹、茶、桑等经济作物林,山顶部有部分针阔叶混交林及灌木林,%
。
黟县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冬夏长而春秋短,四季分明。℃,℃,℃。,。无霜期214天,。。
黟县地处黄山和大洪岭两个降雨中心之间,雨量充沛,,降水的地平分布比较均匀,但年际分配变化较大,据50年降水资料记载,(1954年),(1978年), mm。降水的另一个特点是年内时空分布极不均衡。3—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75%,其中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梅雨季节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20%,有时1日的最大降水量甚至超过所在月降水量常年的平均值,而干旱的秋季9月份和冬季12月份降水却很少,不足全年降水量的1%。
黟县境内主要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岭,形成南北两个流域:北部青弋江水系有清溪、旋溪、漳溪和竹溪流入太平湖,属长江流域,;南部新安江水系,有漳水、考川、霭山河、丰溪、龙川、虞山溪和甲溪流入横江,属钱塘江流域,流域面积为
。
由于河流受山区地形影响,河谷强烈下切,山地坡度陡峻,因此河床比降较大。境内河流129条,其中长度10km以上河流12条,,/ km2。外来过境河流甚少,%。
黟县现辖4乡4镇,66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592个自然村,34071户,其中乡村户数25147户,,人口密度为93人/km2,。乡村从业人数29630人。‰,县政府驻地碧阳镇。
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为16518元,一、二、::。。
黟县县域支柱产业主要为农业、旅游业。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完成4972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99元。粮食作物以水稻种植为主,经济农作物主要蚕茧、油料、茶叶、木材,此外还有果品、香菇和蔬菜。农田大多采用“一油一稻”制种植。,。
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接待增长较快,。。全年旅游直接收入实现20300万元,我县作为全省唯一的中国旅游强县试点县,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成功跻身首批“中国旅游强县”行列。
工业生产总值52106万元, 主要工业产品是丝、绒鞋、磁钢、轴承、捻线丝、罐头等。建筑业发展稳定。
,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等,其中谷物为主要种植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蚕茧、茶叶、木材,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花生和芝麻种植。此外还有果品、香菇和蔬菜等。
黟县由于距海只有300km,在季风环流作用下,夏季大量水汽源源不断输入,使得年降雨量大,而且夏雨集中,强度大,秋季却干旱少雨,年内雨量分配极不均匀,3-8月占全年降水76%,但9月不仅蒸发量大,%,同时由于地处青弋江和新安江的源头,山高坡陡,洪水汇流时间短,一般蓄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