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光传送网
OTN
西安邮电学院
一、光传送网的演进
从电通信到光通信
1、电报→电话→电视→可视电话
2、步进制交换机→纵横制交换机→程控交换机→光交换
3、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
4、从PDH/SDH → WDM →OTN
点到点的WDM系统→点到点的超长WDM系统(核心网边缘处实现业务疏导) →中间节点站引入OADM(可重新配置的光分插复用器) →在枢纽节点引入OXC
5、速率:2Mb/s →34Mb/s → → →
OSI参考模型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规定了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过程特性。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个传输数据的物理媒体。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
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传输层是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传输,及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段(segment)。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OSI模型
。
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
表示层对上层数据或信息进行变换以保证一个主机应用层信息可以被另一个主机的应用程序理解。表示层的数据转换包括数据的加密、压缩、格式转换等。
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FTP、HTTP、SNMP等。
PDH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两大体系,3种地区性标准,使国际间的互通存在困难。,但略有不同,。如表1-1所示。
(2)无统一的光接口,无法实现横向兼容。
(3)准同步复用方式,上下电路不便。
(4)网络管理能力弱,建立集中式电信管理网困难。
(5)网络结构缺乏灵活性
(6)面向话音业务
表1-1 准同步数字体系
一次群(基群)
二次群
三次群
四次群
北美
24路 Mbit/s
96路(24×4) Mbit/s
672路(96×6) Mbit/s
4 032路(672×6) Mbit/s
日本
24路 Mbit/s
96路(24×4) Mbit/s
480路(96×5) Mbit/s
1 440路(480×3) Mbit/s
欧洲
中国
30路 Mbit/s
120路(30×4) Mbit/s
480路(120×4) Mbit/s
1 920路(480×3) Mbit/s
SDH的产生和基本概念
1984年美国贝尔提出一种新的传输体制——光同步传送网(SYNTRAN)。
1985年ANSI通过此标准,形成了国家的正式标准,并更名为同步光网络()。
1986年这一体系成为美国数字体系的新标准。同时,引起了ITU-T的关注。
1988年ITU-的概念,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重新命名为同步数字体系(SDH),使之成为不仅适于光纤,也适于微波和卫星传输。表1-和SDH的速率对照。
1989年,ITU-、,从而揭开了现代信息传输崭新的一页。
SDH的产生和基本概念
表1-2 网络节点接口的标准速率
SDH
等级
标称速率(Mbit/s)
简称
等级
标准速率(Mbit/s)
OC-1/STS-1(480CH)
STM-l(1920CH)
155Mbit/s
OC-3/STS-3(1440CH)
OC-9/STS-9
STM-4(7696CH)
622Mbit/s
OC-12/STS-12
OC-18/STS-18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