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文档名称:

仅供内部学习交流使用.doc

格式:doc   大小:179KB   页数:5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仅供内部学习交流使用.doc

上传人:weizifan339913 2018/5/3 文件大小:17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仅供内部学习交流使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仅供内部学****交流使用

理论宣传月报
2009年第11期总第18期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编印 2009年12月
目录
2009年理论热点专题
热点一、科学发展观 1
热点二、弘扬五四精神 6
热点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13
热点四、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27
热点五、加强民族团结 33
热点六、学****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39

热点一、科学发展观
选辑文章:
从历史、全球和文化的视野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
袁纯清
来源:《求是》(2009年第4期)
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总结我国发展实践,深入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经验,深刻反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成败得失,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回答了在当代中国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也对新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入总结和高度概括
从根本上讲,漫长的人类历史就是一个求发展、求进步的历史。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时代实践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观念。发展观念的不断更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和表现。重农主义、重商主义都曾经成为重要的发展选择,又陆续随着时代的车轮淡出历史舞台。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特别是英美法德日等国家通过工业化率先实现了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世界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局面。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与此同时,在资本的逐利本性的驱使下,利润至上的发展理念也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人和人之间除了***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7、275页)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成为其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几百年来,尽管资本主义国家不断采取调节措施,但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始终无法根本解决。其一,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而不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这就必然会导致生产与需要的矛盾,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其二,既然资本主义的发展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诸如社会公平、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问题并不在考虑之列,这就使得发展无法做到可持续,不得不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被动地进行
“调节”。可以说,资本主义世界的间歇性的经济危机正是这两个矛盾的体现。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改变,这种经济危机便不会消失。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只有把发展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起来,以人民的利益而非少数人的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才能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科学的发展思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发展理念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以往的发展理念的扬弃和超越。
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系统把握和有力深化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走过了160多年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既有高歌猛进的辉煌,也有在逆境中曲折前进的低潮,其间充满着探索的艰辛。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引发了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高潮,震撼并动摇了帝国主义的世界体系。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过国有化、工业化和集体化,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应该承认,这个模式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局限性和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单一公有和单一计划,缺乏动力和竞争机制;发展方面粗放经营,科技进步缓慢;结构方面比例失衡,产业落后。这些弊端使得苏联经济成为一种“短缺型经济”:在国内,日用消费品短缺,人民生活提高缓慢;与其他国家相比,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这些问题,再加上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崇拜,执政党的党内***、思想僵化等等,导致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而苏共又没有及时对这些弊端进行改革,化解社会矛盾,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由此逐渐失去了自我更新的能力,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苏联解体的历史性悲剧,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重大挫折。
与苏共不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始终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缺少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曾一度学****苏联的发展模式。但是不久,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强调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同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