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美丽的相遇
——我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鹿寨县城南实验小学王美琦
美丽的相遇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
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
很喜欢美载着前人优秀的经验,读书能启迪智慧,丰富人生。阅读让我认识了激情燃放的窦桂梅,善于反思研究的王晓春,倡导诗意语文的王崧舟……阅读让我不断开阔视野、充实自己,在教育之路上走得更快、更远。回顾自己近年阅读的书籍,印象最深的就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了。
偶然相遇
第一次见到《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是在2006年的10月。那是我与同事到首府南宁学习,发现会场外摆着一个小书摊,散乱地堆放着各种教育理论书籍、名师课堂实录等等,听课老师争相翻阅,购买。平时也喜欢翻看些小说杂志、自觉急需学习的我也赶紧挤了进去。
一本黄色封面、设计朴实的书把我的目光吸引住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个书名实在太合我的胃口了!那时的我,刚从农村初中来到现在任职的这所小学,四年的初中教师生涯让我早已习惯了面对大孩子,习惯简明扼要地交待班级事务然后让班干部去执行,习惯了课堂上不组织课堂纪律……突然面对这群才八九岁的二年级小朋友,着实有些不适应,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
粗略翻了一下,知道这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王晓春所著,书中收录的100个案例均来自一线教师——这使我倍感亲切,很多案例叙述的问题我也困惑不已,如课间有学生打架怎么办?怎样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写作业……
假如这本书真的能帮助解决教育中种种问题,说明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以后工作岂不是轻松、快捷很多?抱着这样急功近利的心理,我立刻买下了它。
初尝甜头
回校后,终于有时间细细品味书中的智慧。作者王晓春老师用略带幽默的语言反复强调:教育智慧从研究中来,教师必须要有研究的心态!只有调查问题、研究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研究?这是我感到极陌生的词语。身处偏僻的农村中学久矣,外出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几乎可以略等于无,加上当时网络还没那么普及,教育思想非常落后。总以为研究是高深莫测的,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做的事情,我们普通的老师也能做研究吗?
但很快,我就尝到了研究的甜头。那时,我校正好进行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以往上优质课,我特别依赖于名师的课堂设计,常常是拿来便用,但效果常常不尽人意,我觉得很苦恼,为什么名师的设计到我的课堂里就不行了呢?
读了王老师关于“专家的方法怎么不灵了”的点评,我知道教育问题千差万别,个性突出,不可能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正如医生不能按照医书的记载而不病人的病情开药方一般,我们上课当然也不能只按照名家的教学设计进行。我们得研究自己和学生,根据我们的实际进行。
于是我开始了研究和反思,研究学生、研究自己。名师的课堂实录也以研究的态度,思考他们课堂效果之所以好的原因,自己可以借鉴哪些方面?而不是拿来便用。在一番仔细思考之后我心中上课流程逐渐明晰,我开始了有条不紊地备战工作,结果居然一举拿下了第一名并代表我校参加县赛教课!得知结果的那一瞬,我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要知道,就在几个月前,我的课还被批评为:中学味太浓!面对课堂,我还有些手足无措呢!
这次成功,让我坚定了一个信念:将教育教学研究进行到底!
反思、研究让我如此从容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