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哲理诗的鉴赏.doc

格式:doc   大小:446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哲理诗的鉴赏.doc

上传人:rovend 2018/5/7 文件大小:4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哲理诗的鉴赏.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转载有关哲理诗的鉴赏
本资料由豆丁若莲文档搜集
更多文档请点击99
 
原文地址:有关"哲理诗"的鉴赏作者:太子头上的博客有关"哲理诗"的鉴赏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本文拟从赏析几首哲理诗入手,试图帮助同学们了解哲理诗的特点,提高对事理的认识,辩正地分析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
一、《放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二、《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三、《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四、《论诗三十首》(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阅读并鉴赏这类诗歌,有助于提升对事理的认识,同时增强议论文写作的思辩色彩。
宋朝人崇尚哲理,"好以议论为诗",用诗歌来说理,一般说来,哲理与诗歌,就像油与水,难以捏合上。浮油能蒙在水面,叫人看不到水的清滢透彻美;诗中要讲大道理,就显得干瘪苍白,装腔作势,令人生厌。但也不乏情理并茂的佳作,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得到人生哲理的启发。由于诗人高超的思想艺术修养,使诗歌既具有形象性,又富含哲理,诗趣和哲理一并表现得那么含蓄、自然,不露痕迹。且看苏轼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极写庐山雄伟、奇幻、险峻和秀丽的景象。也揭示了庐山自然美中所蕴涵的哲理: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由此可以让人明白一个道理:即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由于这样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全是紧扣庐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议论,是与该山的形象和谐结合在一起,是作者从观察庐山自然地生发出来的深切感受,真正体现了诗趣和哲理的高度融和,讲的哲理亲切自然,读来又耐人寻味。
再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更是立意不凡,将深刻的哲理诉诸艺术形象,堪称融诗情理趣为一体的优秀哲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