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安庆地域文安庆地域文化.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安庆地域文安庆地域文化.doc

上传人:陈潇睡不醒 2018/5/9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安庆地域文安庆地域文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安庆地域文化
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气,却有小桥流水人家,潺潺淙淙的柔肠;没有难于上青天的气魄,却有白玉带,碧云簪的雅致。恬淡宁静的个性却又不失水的灵气,敦厚凝重的心态却又不失山的沉稳。大乔、小乔热爱这里的芳草味香,七仙女喜欢这里的自然纯朴,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在这里与世长存,诗人海子在这里高吟“我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便是黄梅戏乡——中国安庆。 
而今,又有这样一个人,他沸腾着青春的热血,编织着青春的梦想,不为将一草一木吻遍,不为踏遍雪泥鸿爪,只为重游黄梅路。踏上黄梅之路,告诉小朋友,要勤奋进取,明日黄梅需要你们的支持;踏上黄梅之路,告诉老人,黄梅戏是你们的潮流,走在前沿是你们的任务;踏上黄梅之路,告诉行人,当夜幕降临时,群众自排自演的黄梅戏随处可见,要记得捧场;踏上黄梅之路,告诉旅客,黄梅戏乡是中国安庆。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黄梅戏源于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农村,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所谓“串戏”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一组小戏。这些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也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如左图)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而至今,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也已经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 
黄梅戏起源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
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
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等。 
  黄梅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