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草药彩色图片
第一章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本类药物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肮经,偏行肌表,有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黎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即《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解表药除主要具有发汗解表作用外,部分药尚兼有利尿退肿、止咱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作用。    解表药主要用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咱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证而效有表证者。
麻黄
[药材性状] 草麻黄:茎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长短不一直径1~2mm。有的带有棕色或黄棕色木质茎。表面黄绿色至淡绿色,有细纵脊,节明显,触之有粗糙感。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黄绿色,髓部红棕色或棕褐色近圆形。气微香,味涩、微苦。 [功能主治]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
支气管哮喘。
蜜麻黄润肺治咳。
多用于表症已解,
气喘咳嗽。
草麻黄
桂枝
[药材性状] 呈长柱形,有分枝,最细的略呈四棱形,直径2~9mm。表面综红色或紫棕色,微有光泽,有纵皱纹,并可见断枝残迹、叶痕、芽痕及细点状皮崆,较粗枝条皮部作环状横裂,细枝皮部易剥落而露出红棕色木部。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切面皮部薄,红棕色,木部黄白色或灰黄色,髓部略呈方形。有清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功能主治]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香薷
[药材性状]  江香薷多扎成大把,
长30~50cm,基部紫红色,上
部黄绿色或淡黄色,全体密被白色柔毛。茎方柱形,直径1~2mm,节明显,节间长4~7cm。质脆易折断。叶多皱缩或脱落,叶展平后呈披针形,长3~6cm,~1cm,边缘具5~9个锐浅锯齿。表面可见凹下腺点,暗绿色或黄绿色。茎顶有果穗,宿萼钟状,淡紫红色成灰绿色,先端五裂,密被茸毛。小坚果置放大镜下,可见凹下小点。揉搓有浓清香味,味凉而微辛。 青香薷较短小,长20~40cm,节间长3~5cm,叶灰绿色至绿色,花序较短。气香而微浊,味辛辣。
[功能主治]  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石香薷
荆芥
[药材性状] 本品茎芳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2-4mm。表面紫红色或淡绿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片大多脱落或仅留少数残留。    枝顶端着生穗状轮伞花序,长2~11cm,花冠多已脱落;宿萼钟形,顶端5齿裂;    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内藏棕黑色小坚果。气芳香,味涩苦、辛凉。
[功效] 祛风解表,清头目,利咽喉,止痒,透疹,炒炭止血。
羌活
[药材形状] 按药材形
态分为“蚕羌”、“竹节
羌”、“大头羌”和“条
羌”等。蚕羌为略弯曲
的根茎,环节紧密似
蚕,长4~13cm,直
~。表面
棕褐色至棕黑色,有
点状根痕及棕色破碎
鳞片,外皮脱落处呈
棕黄色。体轻,质脆,
易折断,断面不平坦,
有放射状裂隙,皮部
棕黄色,可见黄色分泌腔,习称“朱砂点”,木质部黄白色,髓部黄色至棕黄色。气香,味微苦而辛。根茎环节疏生似竹节状者,习称“竹节羌”。条羌为根茎及根,呈类圆柱形, 长10~15cm,直径1~3cm,根茎部具茎基及叶鞘残基,根部具纵纹及皮孔。气味较淡。
[功效] 散寒解表,祛风湿,止痛。
白芷
[药材性状] 白芷根圆锥形,头粗尾细,长7~24cm,~5cm,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具同心性环状文理,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多数纵皱纹,可见皮孔样横向突起散生,习称“疙瘩丁”,有支根痕。质硬,断面灰白色,显粉性,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分泌腔),形成层环圆形,木质部约占断面1/3。气香浓烈,味辛、微苦。
[功效] 祛风解表, 止痛,通鼻窍,
燥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