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故都的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杨俊梅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散文史上的抒情极品。它文笔清新、隽永、亲切,情感厚重。作者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
它是散文“形散神聚”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同时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杨俊梅
故都的秋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情感目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杨俊梅
故都的秋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职业学校单招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朱自清的《春》,高一时学过他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也就是所谓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各类散文作品的能力。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杨俊梅
故都的秋
教学方法:
1 讨论与答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法
4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 听磁带、朗读法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杨俊梅
故都的秋
1. 课前自习法(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理解)
2. 诵读感知法(学生先听录音范读,后反复诵读)。
3. 合作探究法(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4、课后及时总结巩固,强化训练。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杨俊梅
故都的秋
学习方法: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描写了秋天的萧杀凄凉;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泽东),却刻画了秋天的绚烂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四十年代的抒情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这样导入的好处是:回顾以前所积累的知识,体会秋天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习本课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杨俊梅
故都的秋
二、解题、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解题:
“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受到国民党白色恐怖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1934年,郁达夫从杭州去北平,饱览了故都的秋景,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杨俊梅
故都的秋
三、检查预习
1、字词预习:
混沌( ) 潭柘( )寺一椽( )破屋朝荣( ) 驯( )鸽落蕊( )
廿( )四桥著( )着单衣
2、根据下列表述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成语:
(1)看见一片叶落下,就知道秋天到来。比喻看到一点迹象,
就能推测到事物的发展趋向。——————
(2)形容模糊一团或无知无识的样子。——————
(3)比喻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4)缺乏生机,不热闹。——————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杨俊梅
故都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