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员工关系思考
课程名称公共关系学
教师姓名谢昕
学生姓名 20121003361肖梦
20121001305 阮芳丽
所在专业工商管理(双语教学)
所在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 080122
日期: 2018年5月11日
目录
1. 引言 3
研究背景 3
研究意义 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4
研究方法 4
本文的创新之处——新的视角 5
2. 文献综述 5
主体间性理论 5
员工关系理论 7
员工关系的心理契约理论 7
组织——员工双向视角的员工关系 7
3.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员工关系 8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员工关系内涵 8
构建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员工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8
10
5. 构建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员工关系的策略 10
引言
研究背景
21 世纪是一个多元化、信息化的新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密切,与此同时,人的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分歧并存,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1960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员工关系是企业中众多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核心、同时也是最复杂的人际关系,国内外的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都对员工关系做过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现实中不断发展着的复杂的员工关系相比,对员工关系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的空间,所以我们对员工关系的关
注和研究也不能静止不变。我们小组之所以选择主体间性视角下的企业员工关系进行研究,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是工商管理专业,深入了解企业的员工关系有助于我们以后更好地了解企业,并且根据我现在所接触的一些案例,我也深感当前的大部分企业员工关系中仍存在问题。
其次,各种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模式的转变,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迎接竞争的挑战,企业在经营战略和运作模式上不得不做出重大的调整,如业务流程的再造、企业的兼并重组、缩减开支,应用新的管理手段等,这些调整通常会体现为大规模的裁员。
面对公司的裁员、调整,员工对公司的信任感也岌岌可危。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企业正面临着雇佣危机:有超过 50%的人认为老板靠不住。在职业测评公司接受的咨询案例中,80%员工对老板很有看法;各大公司花在人员流动上的成本是支付给雇员年薪的 倍至 3 倍;56%的经理人员和 64%的普通员工每年都有 12 次考虑离职,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老板的关系;38%的经理人员和 47%的普通员工不满意他们的工作。
研究意义
正如前文所述,在人力资本决定成败的时代,在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争夺不断加剧的状况下,组织如何吸引、留住人才,应该如何处理其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才能以最低的劳动成本,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员工的绩效,将人力资本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张晓彤认为,员工的参与与投入是企业制胜的保证,而现代员工关系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强企业的人才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员工关系管好了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员工关系管理无疑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制胜的关键。尤其是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加大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力度,不少企业因为劳资纠纷招致官司缠身甚至以往树立的良好行象被损毁。而良好的员工关系却能够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因此,建立理想的员工关系成为众多企业的当务之急。
然而,即使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良好员工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为了处理好员工关系,他们甚至不惜花费较高的劳动成本,从高工资,到诱人的福利,再到员工持股,还包括为员工设计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等等。但是企业的种种投入收到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少企业只是单纯的认为只要企业对员工投入了较多的成本,员工自然会好好工作来回报企业。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员工关系的好坏企业的激励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现实企业中组织认为的高激励对员工失效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可见,对员工关系产生作用的远不止是激励。我们只有重新整理思路,对员工关系再认识,掌握其中的本质及规律,才能采取相应的人力资源措施,建立理想的员工关系。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研究方法
1. 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研究方法
员工关系管理涉及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主体间性视角涉及社会学、认识论领角以及本体论等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