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类生息繁衍在地球之上,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各种必要的条件。同时,也有降灾肆虐的另外一面。特别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极大地加强了自然力量的破坏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然灾害正是对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的一种报复和惩罚。可惜的是,自然灾害过去之后,人们往往好了疮疤忘了痛,为了暂时利益、局部利益而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依然到处可见。历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时时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历史的经验教训。——李文海(摘自《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的序言)
我载以来的四千余年间,“几乎无年不灾,也几乎无年不荒”,以致近世西欧学者径直称之为“饥荒的国度”。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救灾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终于打破了已经延续数千年的“每灾必荒”的铁律,摆脱了令人恐怖的饥荒魔影的笼罩。这的确是值得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为之骄傲和自豪的伟大成就。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经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以牺牲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结果,它在带来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口、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生态危机。其中既有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可以说是遍及全国的环境污染灾害,也有因人为因素的强烈干扰致使自然界发生变化而给人类带来的渐变性灾难,如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森林破坏、水资源匮乏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减少等。除此之外,大自然本身也会发生相对于人类而言是剧烈的周期性变化,而我们目前恰好处在这种周期性变化的一个高潮阶段,比如地震活跃期、火山活动期、气候变暖期等。自然的,人为的,各种各样的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头号敌人之一。我们走出了
“饥荒之国”,却又进入了“灾害之国”,或者用时髦一点的话来概括,就是走进了一个正在孕育着巨大危机的“风险社会”。
澄清史科,正视历史
当然,出现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危机的态度。由于当前的自然灾害和环境危机主要是伴随着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的凯歌行进的过程而出现的,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本身的确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抗御各类灾害的能力,这就使得许多人对当下的危机往往不大在意,至多也只是把各种环境问题当作是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是可以通过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自然而然就得到解决的,因而对于未来总是保持一种盲目乐观的态度。如果有人特意强调上述各类灾害的严重后果及其未来的强化趋势,即使不被当作是无稽之谈,也会被指摘为
“杞人忧天”。有学者甚至从中录的可靠性入手,对“自然灾害次数越来越多”的结论提出质疑,以期化解当今的人们对于未来的所谓不必要的“过虑”。事实究竟如何呢?
根据这位学者的论证,所谓“自然灾害次数越来越多”实际上是历史记录的偏差造成的,而与灾害实际发生的次数不相符合。其原因有二:首先是“详近略远”。即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越近,人们对它的印象越深,灾害被记录的机率越大,灾害记录的次数与灾害发生的远近成反比。例如在无人区发生的灾害,无论多么严重,却不会有多少人注意,而在人口稠密区、政治经济中心以及大都市,即使很轻微的灾害也会引起社会比较广泛的关注,留下大量的资料。同样,出现在远古、上古的灾害至多只留下一些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