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马原环境论文.docx

格式:docx   大小:22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马原环境论文.docx

上传人:liwenfei1314 2018/5/12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马原环境论文.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全球气候变暖的哲学思考
经济与管理学院
孟庆贺
20**********
摘要: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最热门的环境话题,接连不断的气候异常灾难使更多的人感到忧心忡忡,甚至影响到国家政策制定和国家关系,气候变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因此,人们必须弄明白地球气候是不是在变化?是不是在变暖?什么原因引起了这些变化?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在本文中笔者想从哲学层面,谈谈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一、自然界和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的作用与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因此要求我们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气候变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自然界存在久矣。根据对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的分析,可以将5000年来我国的气候划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
第一次温暖期发生在公元前3500~1000年间,当时黄河流域有大象、水牛和竹子等,估计当时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 ,年降水量比现在多200mm以上,是我国近5000年来最温暖时期。
第一次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1000~850年(西周时期),据记载公元前903年和公元前897年汉水两次结冰。
第二次温暖期出现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东周-西汉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春秋》中提到鲁国(今山东)冬天无冰。
第二次寒冷时期是公元初年至公元6世纪(东汉、南北朝),据史记
记载公元225年淮河结冰。
第三次温暖期是7~9世纪(隋唐时期),公元650、669和678年的冬季,长安(今西安)无冰雪,梅和柑橘能在关中地区生长。
第三次寒冷时期出现在10~12世纪(宋代),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公元1131~1260年杭州每10年间降雪最迟日期是4月上旬,比12世纪以前延迟1个月左右。
第四次温暖时期发生在13世纪(元代),公元1200、1213、1216年杭州无冰雪,长安重设“竹监司”管理竹类,显示气候转暖。
第四次寒冷期出现在15~19世纪末(明清时期),时间长达500年,估计17世纪的冬天温度要比现在低2 左右。
综上所述,易知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也证明了世界的物质性,深刻阐释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二、运动变化是绝对的,地球气候一直在变。
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无时不刻不在运动着的,气候变化也是如此,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因此我们应该用运动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并寻求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以求更好的解决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重要课题。
不只是今天,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世界气温曾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这种增暖在北极最为突出,1919~1928年间的巴伦支海的水面温度比1912~1918年时高出8 。巴伦支海在30年代出现过许多以前根本没有出现过的喜热性鱼类;1938年曾有一艘破冰船深入新西伯利亚岛海域,直到83°05 N,创造了世界上船舶
自由航行的最北记录。这种增暖现象到20世纪40年代达到顶点。此后,世界气候又出现变冷现象,以北极为中心的60°N以北,气温越来越冷。进入60年代以后,高纬地区气候变冷的趋势更加显著,例如1968年冬,原来隔着大洋的冰岛的格陵兰,竟被冰块连接起来,发生了北极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