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文档名称:

阿Q正传 2.ppt

格式:ppt   大小:456KB   页数:4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阿Q正传 2.ppt

上传人:w447750 2018/5/13 文件大小:4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阿Q正传 2.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阿Q正传
鲁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对课文原文的整体把握。
【教学重点】
1、作者的创作意图
2、对原文情节内容的整体感知
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阿Q正传》也是如此,当年,它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
二、写作背景: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到1922年初,中国共产党已经登上了历史的政治舞台,中国大地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时候,辛亥革命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但是,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历史出现了大倒退,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仍然没有完成,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鲁迅先生目睹辛亥革命的失败,心情十分沉重。
《阿Q正传》取材于清朝末年的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村的生活。清朝末年,反动统治阶级极端腐败。鸦片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又步步进逼,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未庄,有赵太爷、钱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他们是旧势力的代表,还有以钱少爷为代表的受过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假洋鬼子;在县城,有白举人等。他们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主要社会基础。被这个统治阶级压迫,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有阿Q、小D、王胡、吴妈、小尼姑等广大劳动群众。
封建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还对劳动人民进行思想毒害。清朝反动政府,规定一整套封建伦理,宣扬忠孝节列;帝国主义也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大搞奴化教育。受压迫、受剥削的阿Q,就是因为受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思想毒害,成为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吴妈等受压迫的劳动群众,由于受了反动统治阶级的蒙骗和毒害,也缺乏觉悟,在阿Q被杀时,还麻木地挤在人群里充当看客,在反动的封建制度和旧思想的重压下,许多劳动人民“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
《阿Q正传》描写的虽然只是中国农村的一个村镇,但通过未庄的生活画面,描绘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揭示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深刻的社会矛盾。
本课集中刻画和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露反动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思想毒害,显示了“唤醒民众’’的极端重要性。(主题)
鲁迅先生从小和农民有密切的接触。他在家乡绍兴农村安桥头、皇甫庄一带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了解到农民“是毕生受到压迫,很多苦痛”,并与劳苦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19年12月初,他回到故乡搬家,又会见了许多农民朋友,如章闰水等,了解了辛亥革命后农民的艰难处境。鲁迅先生站在广大劳动农民的立场上,发出了“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的呼唤。他通过自己的作品提出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这一中国民主革命中的根本问题。他批判了资产阶级脱离农民,致使革命流产的错误,指出新的革命斗争必须重视农民的力量,满足农民的要求;通过阿Q的革命要求,说明了引导农民参加革命斗争不但必要,而且完全可能。
各章节内容概括:
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 (序幕)
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介绍阿Q的精神胜利法; (开端)
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发展)
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后对革命的极度失望;(高潮)
第九章“大团圆”,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以后,阿Q惨遭杀害。(结局)
四、创作动机:
鲁迅意图有两点: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