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国情省情
我国的地势、地形和气候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第三级阶梯上分布广阔的平原。
中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中国有四大盆地(按面积大小依次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吐鲁番盆地是中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为我国的五大湖泊,其中江西鄱阳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青岛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西藏纳木错为海拔最高的大湖,青海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盐湖。
长江为我国最长、年经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中国的季风气候十分显著,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还有云南的西双版纳(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控制盒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等部分地区的热带季风性气候。另外,中国的西北地区由于身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而西南地区是高原山地气候。
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特点。我国各地的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的降水量集中在5-9月份。
我国气象灾害有如下特点:①种类多;②范围广;③频率高;④持续时间长;⑤群发性突出;⑥连锁反应显著;⑦灾情重。
我国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气旋(台风)、风雹、低温冷冻、雪灾、冻雨。
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度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我国的能源与资源
我国能源资源特点: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
我国能源资源结构是以煤为主(%),水力居次(%),油气为辅(%)。各地区呈现明显的差异。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目前我国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的1/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我国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世界上水能分布很不均匀。据统计,已查明可开发的水能,我国占第一位,其次为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
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太阳高度角比较大,各地每年太阳总辐射量大约在80-220千卡/厘米2。其中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能资源特别丰富。
地壳中地热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已发现的高温地热区看,绝大多数分布在板块构造的边缘地带——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这些地带地壳不稳定,地壳内部的热能易于从这些薄弱地带传到地表,因而地热能比较丰富。我国的地热资源也很丰富,已发现的温泉有2000多处。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有许多温泉和热泉,是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
我国风能的分布,一般地说,北方多于南方,从海边向内地迅速减弱,内陆又增强。从时间来说,冬春两季风力普遍大于夏秋两季。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1)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2)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3)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数量较少。我的40%;(4)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我国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三个粮食主产区,涵盖11个省份,土地面积占全国五分之一多一点,耕地面积和人口却占全国的50%以上,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60%以上,粮食总产量约占全国的65%。
我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十二五”规划指出,应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0位之后,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
2009年,,%。。全国除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外,,居世界首位。
我国三大林区:最大的林区是东北林区、第二大的林区是西南林区、其次是东南林区。
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面较广,全国2300多个县市中1458个有煤炭储存,但90%的储存量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尤其是晋陕蒙三省区,%,山西省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3。从东西方向看,煤炭85%分布于中西部,沿海地区仅占15%。
我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集中在东北、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