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尧舜禅让
谓尧在位时举荐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那时没有父死子继的习惯,而是选择贤能之人为自己的接班人。传说中有尧举舜,舜举禹,禹举益的故事。据《》云:「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记载:「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舜大概做了常人不能做的好事,赢得了大家的拥戴。所以尧死后,舜虽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但天下诸侯不去尧子那里而去朝觐他;有诉讼之事,也去找他;讴歌者也去讴歌他,而不去讴歌尧子。反映了尧所举荐的继承人舜,确实是个贤能之人。
涿鹿之战
传说黄帝与九黎族首领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进行的一次艰苦激烈的大战,这是传说时代一次很大规模的战争。九黎族原居于南方,后北上中原,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发生了冲突,双方战于涿鹿之野。蚩尤的武器装备较好,所以在战斗之初,黄帝处于守势。
蚩尤和黄帝在战场上各自斗法。蚩尤利用浓雾,使黄帝的部队迷路。黄帝发明了指南车辨别方向,成功冲出浓雾的封锁。最后黄帝于冀州之野擒杀了蚩尤,成为中原各部落的共主,为华夏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阪泉之战
黄帝与炎帝在阪泉发生的一场大战,是传说时代一次很重要的战争。阪泉是地名,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黄帝时期,各部落之间互相侵伐,不断发生战争。黄帝与炎帝是两个强大部落的领袖,为扩展势力,终致兵戎相见。
黄帝统领熊、罴、貔、貅、虎为图腾的部落,与炎帝进行了三次激烈的战斗。最后黄帝取得了胜利,炎帝的部落被并入黄帝的部落。战后,黄帝继续修德振兵、种植抚民,其后又打败蚩尤、安定四方,各部落纷纷归顺黄帝,并尊崇他为部落联盟的共主。
齐家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甘肃和政齐家坪而得名,起始年代为3950年以前,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省。彩陶制造已经衰落,灰色与黑色陶器开始上升为主流陶器。该文化最重要的一项成就是冶铜业。现已发现不少铜制品,最为珍贵的是几面铜镜,它们是中国最早的铜镜。
这些铜器经鉴定,有些是红铜,有些是青铜,可以说它们开了中国冶铸工业的先河。齐家文化的许多遗址都发现有大面积的墓地,墓葬成行成排,埋葬方向整齐划一,是典型的氏族墓地。男女两人合葬墓开始出现,有的墓葬中甚至是一男二女,男性居中,二女居于两侧,侧身面向男性,反映出当时已流行一夫一妻制,有的则是一夫多妻。
龙山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与此同时,冶铜技术开始出现,胶县三里河出土了两件铜锥,经化验为黄铜。技术上的进步还表现在建筑上。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现了长方形土台式建筑,这种土台是夯筑而成的,说明商周时期盛行的夯土建筑在这时就已出现了。
土台四周有漫坡散水,也是一大进步。城址开始大量出现。城子崖发现的一座,城圈长450米,宽390米,墙体是夯筑而成。近年山东境内发现了十几座,其中七座密集分布,形成了一个城址群。
石峡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分布广东省的北江、东江流域,因最早发现于广东曲江县石峡遗址而得名。该文化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中出土不少稻谷。农具比较先进,为石锄、有段石锛,劳作效率相对较高。陶器中也出现了少量的印纹陶,陶器上拍印了方格纹、曲尺纹、漩涡纹。
石峡文化的墓葬很有特色,大部分是迁葬墓,而且出土的随葬品,往往是两套,一套是连同人骨从原墓迁移过来的,已经破碎,一套是迁葬时新埋进去的,仍然完整。有的墓葬还随葬有成套的木工工具,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专业的木匠。他们的社会地位很高,其墓葬不仅规模大,随葬品也多,而且有贵重的玉器,看来他们在当时是属于社会上层的。
石家河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五十余处。该文化已经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
陶塑个体均很小,有狮、象、虎、鸡、鱼、龟,还有人像。这些小塑像集中出土于窖穴之中,有祭祀的味道。在埋小孩的瓮棺中,往往出有不少玉器,造型丰富,有人面、飞鹰、猪龙、蝉、璜、管等,雕刻精细,工艺水平相当高。
良渚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