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血浆粘稠度素材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动时所表现出的内摩擦或粘性阻力,血液粘度过高时,血管内的血液流动不畅,使循环作用发生障碍。血液粘度取决于红细胞的浓度、可变形性、聚集、血浆粘度等,有关血液粘度的知识可为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有用的依据。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分子和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内摩擦力,种内摩擦力就是血液粘度产生的原因 血液粘度反映血液运输及供应状况,测定血液粘度对于了解血液在体内的流动性,解释由于血液粘度增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规律,判断疾病的发展及预后都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血液粘度的变化有定的规律性,即在低切变率下血液粘度较高,当切变率逐渐升高时,血液粘度逐渐降低;当切变率达到200~400/s以上时,血液粘度便不再减少而接近一定的恒定值。血液粘度这种性质有利于血液的加速,也有利于血液的减速乃至止血。一般临床血液流变学测定,200/s高切,10/s以下为低切。高切反映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反映细胞的聚集性。
血液中存在一系列的粘滞因素,如血浆粘度、血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刚性以及血小板聚集等。这些因素的升高,可导致血液的高粘滞状态。血液高粘滞综合征是种病理过程中间过程或者“桥梁”,而且往往出现“单行线桥”现象,即一旦出现某种程度的高粘滞综合征,则通过正反馈方式而扩,使缺血、缺氧情况为严重。对于微循环而言,血液高粘度的升高,造成微循环恶化。此时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而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强,此时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的能力下降,且易聚集成串,使微循环灌注障碍,脏器缺血、缺氧,其功能受损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病情恶化。另外,由于血液粘度的升高及血小板的受损等因素,可以促使微小血栓形成。
长期以来,人们讨论心血管缺血时,总以为血管管径的狭窄是限制血流量的头等因素,而忽视了血液粘度的影响。其实,在微循环“停-动”存在的情况下,切变率可能极低,使得血液粘度升高的作用超过管径改变的影响。近年已研究表明,若干种血管扩张剂对脑血流的改善均不及葡萄糖的血液稀释作用。
测定血液粘度不仅可以直接诊断出这一新的综合征,而且根据血液粘度等流变学指标变化的不同特点,即高于或低于健康人,还可以从中再分出高低血液粘度综合征两大类,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这些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定量指标。
高粘血综合征在血液流变学正式诞生之,就已出现于医学文献中,当时的高粘血综合征主要是指以多发性骨髓瘤和原发性巨球蛋白症为代表的血浆粘度增高症。之后,随着血液流变学的诞生和发展,则发现和确定血浆粘度增高症仅是高粘血综合征的一种。高粘血综合征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血细胞压积增高型:主要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肺部疾病、肺心病、高山病、烧伤、烫伤、脱水等;(2)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型:主要见于缺血性脑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糖尿病、创伤、骨折等;(3)红细胞变形能力低下型:主要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高渗血症、酸中毒、缺氧症等;(4)血浆粘度增高型:主要见于多发性骨髓瘤、高脂血症、高血压、肿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测定血液粘度对于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前者多观察到血液粘度的增高,而后者多观察到血液粘度的降低或接近正常。
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血液粘度的不同也是决定这两种疾病在治疗上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治疗过程中,连续测定患者的血液粘度,便能对患者的治疗情况是否适度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监护、预后判断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分子和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内磨擦力,这种内磨擦力就是血液粘度产生的原因。一旦粘度升高,血液流动减慢,大量脂质、脱落的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血中纤维蛋白、血小板等乘机在异物上聚集,使血管腔狭窄,甚至形成血栓,阻碍血液正常流动,使血液粘度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