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乳腺炎的概述
☆急性乳腺炎乳房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见于:
多见于初产妇急性乳腺炎起病急
由于乳腺皲裂,乳腺导管开口阻塞,引起乳汁壅积而致
往往发生于产后3~4周,一侧或双侧面同时发病
致病菌多为金葡菌,其次为链球菌
了解乳房
病因
急性乳房炎的发生原因,除产后全身抵抗力下降外,尚有以下两大诱因。
乳汁淤积:此为发病的重要原因,淤积的乳汁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细菌侵入:乳头破裂,乳晕周围皮肤糜烂,致使细胞沿淋巴管侵入,这是感染的主要途径。婴儿口腔感染,吸乳或含乳头睡眠,致使细菌直接进入乳管也是感染的途径之一,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三、病理生理
(初期)一个或多个炎性病灶→(进一步发展为)脓肿→浅部脓肿自行向外破溃,深部脓肿形成乳房后脓肿,严重者可并发脓毒症。
临床分期
早期
急性乳腺炎在开始时患者乳房胀满,疼痛,哺乳时更甚、乳汁分泌不畅,乳房肿块或有或无,皮肤微红或不红,或伴有全身不适,食欲欠佳,胸闷烦躁等。
化脓期
局部乳房变硬,肿块逐渐增大,此时可伴高烧、寒战、全身无力、大便干燥、脉搏加快、同侧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高,常可在4-5日形成脓肿,可出现乳房跳痛,局部皮肤红肿透亮,肿块中央变软,按之有波动感,若为乳房深部脓肿,可出现全乳房肿胀,疼痛,高热,但局部皮肤红肿及波动不明显,有时一个乳房内可同时或先后存在数个脓腔。
溃后期
浅表的脓肿常可穿破皮肤,形成溃烂或乳汁自创口处溢出而形成乳漏。较深部的脓肿,可穿向乳房和胸大肌间的脂肪,形成乳房后位脓肿,严重者可发生脓毒败血症。
临床表现
初期:乳房肿胀疼痛;压痛性硬块,表面皮肤红热;
同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炎症继续发展,则上述症状加重
疼痛呈搏动性、寒战、高热、脉搏加快等。
患侧腋窝淋巴结常肿大,并有压痛。
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及核左移。
炎症肿块常在数日内软化形成脓肿,表浅的脓肿可触及波动,深部的脓肿需穿刺才能确定。
乳头溢脓、乳房后脓肿
严重急性乳房炎可导致乳房组织大块坏死,甚至并发败血症
急性乳腺炎并发症
,病人可并发脓毒血症和菌血症。此时病人持续高热,面色潮红,谵妄。可出现转移性脓肿。
  
,脓肿可向内或向外破溃,形成皮肤破口和乳腺瘘管。如处理不当可形成长期不愈的脓瘘或乳瘘,临床可见从瘘管排出乳汁及脓液。
诊断甄别
产后哺乳的女性如出现乳房胀痛以及局部红、肿、热、痛,并可扪及痛性肿块,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炎性毒性表现,不难作出诊断。
:可表现为局部疼痛与肿块,但常无局部的红、肿与搏动性疼痛,也无发热等全身表现,可资鉴别。
:比较少见,有皮肤的红、肿、热、痛,且有明确的边界。局部疼痛较轻,而全身毒血表现尤为明显。乳房实质内仍松软,无炎性肿块扪及,由此可以鉴别。
,且具有定位作用。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一般升高。
,用针刺获得脓性液体,即可明确诊断
乳腺炎的治疗
一、急性乳房炎在未形成脓肿期的治疗包括:
患侧乳房暂停哺乳,以免影响婴儿健康;同时采取措施促使乳汁通畅排出,去除乳汁淤积因素。
局部理疗、热敷,有利于炎症早期消散;水肿明显者可用25%的硫酸镁湿热敷。
局部封闭:可采用含有100万单位青霉素的生理盐水20毫升在炎性肿块周围封闭,必要时可每4~6小时重复注射一次,%的普鲁卡因溶液60~80毫升在乳房周围和乳房后作封闭;可促使早期炎症消散。
全身抗感染:应用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
中医药治疗:以疏肝清热、化滞通乳为主。可用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类药物
二、急性乳房炎脓肿形成期,治疗原则是及时切开引流,排出积脓。切开引流应注意如下要点:
为避免手术损伤乳管而形成乳瘘,切口应按轮辐方向作放射状切开,至乳晕处为止;深部脓肿或乳房后脓肿,可沿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经乳房后间隙引流之;既可避免乳管损伤,亦有利于引流排脓。乳晕下脓肿,应作沿乳晕边缘的弧形切口。
若炎症明显而未见波动处,不应消极等待,应在压痛最明显处进行穿刺,及早发现深部脓肿。
脓肿切开后,应以手指深入脓腔,轻轻分离其间的纤维间隔以利引流彻底。
为使引流通畅,可在探查脓腔时,找到脓腔的最低部位,另加切口作对口引流。切开后应放引流条,首次填塞应紧,以后及时换药(第一次换药为术后4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