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8/5/19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内容提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不良社会性行为,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控制与纠正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移情作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同时对攻击性行为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此探讨利用移情减少攻击性以及培养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对儿童的良性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摘要题】理论研究

攻击行为(aggressivebehavior)通常被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在国外引起广泛关注的有关学校情景中儿童之间的欺侮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攻击行为[1]。在过去一个多世纪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中,人们认识到儿童攻击性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80年代以前的研究者强调生物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象弗洛以德的攻击本能理论,道拉德的挫折——攻击理论。80年代以后,以班杜拉的社会学****理论为引发点,有关个体认知对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影响日趋受到重视。众多心理学家如Dodge,Frame,Parke,Slaby等,纷纷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运用信息加工理论、归因理论以及决策理论等对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发展及维持机制诸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取是了丰硕成果。

一、攻击行为的认知研究取向

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尝试建构更为完善的社会认知模型以推动攻击性研究的发展。攻击的社会认知模型有如下几项重要任务:(1)鉴别儿童攻击行为的内部中介因素(如内隐的结构原则、社会判断、归因);(2)解释认知中介过程是如何调节、制约个体的攻击反应的(如社会线索的编码和解释,信息匹配,寻找反应,执行行为反应);(3)说明儿童攻击行为中所表现出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与特定的起中介作用的认知模式和认知能力间的关系(如对他人行为动机的选择判断,不同情境下对他人行为动机的稳定归因);(4)说明特定的中介模式是如何导致个体攻击行为在不同情境下的相对一致性和不同时间里的相对稳定性的(如目标确定,自我调整策略等)。

社会认知模型的建构得益于多种研究领域的早期工作,包括Bandura的自我调节机制,Flavell的认知发展理论,Goldfried和d'zurilla的问题解决模型,Mefall的社会技能规划,Walter和Parke的社会判断观等。。前者将儿童从面临某一社会线索到做出攻击性反应的加工过程分为“评价—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