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洪州镇
第一章洪州镇概况
洪州镇位于贵州省黎平县东部,黔、湘、桂三省(区)交界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的过渡地段,东经109度25分,北纬26度8分,呈三省相交边区三角地段。东接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镇,南同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和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交界,西南同本县水口镇毗邻,西北同德顺乡相连,全镇方公里,,其中,稻田面积16959亩。辖2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71个自然寨,159个村民小组,6186户,人口27705人。
全镇地势西北高,东西低,中为河谷丘陵,属中低山和低山地貌特征,海拔高度一般在400-600米之间,最高峰三省坡北峰(洪州镇辖),最低海拔为鸡公咀段357米,洪州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6℃,无霜期273天左右,,是农、林、牧、渔的适宜区域。
洪州镇内河溪纵横,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洪州河是镇内主要河流,,,此外有6条较大支流:仰冲河、九江河、野洞河、菖蒲河、侗村溪、阳朝溪,流域面积217平方公里,水能资源丰富。
洪州镇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林业天然屏障保护完好,森林面积达3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05万立方米,盛产杉、松、楠竹等,松脂资源丰富,年产松脂油200吨左右。
洪州镇盛产水稻,是黎平县主要产粮区之一,稻田面积占总耕面积95%,复种指数高,70%这稻田适宜瓜、稻、油茶三熟式或稻油两熟式种植。洪州村、岩寨村、下温村、小寨村、阳朝村、草坪村是镇内主要产粮村,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推广杂交水稻、优质水稻,2004年,全镇粮食产量11037吨。近年来,柑桔、脐橙、小香桔等已初具规模,茶叶是镇内新兴产业,种植面积已达470余亩,其中有100亩已初见成效。
2004年开始,国家完全地免除了农业税,农业的生产力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
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7536万元,是1984年的35倍,粮食总产量达11037吨,。
商业、饮食业、服务行业得到全面的发展。1984年至2004年间,全镇集体、个体企业有298家,总收入达万元。
公路交通有一定发展,至2004年底,全镇修建了平架至阳平、鸡公咀、欧团至仰冲、草坪至菖蒲、平架至六爽、平架至九江8条(段)通村公路,全长公里。
1995年和1997年洪州镇相继被列为全省“双百”建设及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镇,2002年又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工业重镇和小城镇建设示范镇,镇党委、政府根据县委、县政府“工业兴县”战略,制定出工业园区建设的长远规划,进一步扩大开放,努力实现全镇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把招商引资,全力发展私营经济,以开放促进发展,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为外来投资者搭建方便快捷优质服务平台,落实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提高了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使外来投资者
“引进来,留得住,能发展,突出重点”,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2004年综合引资3700万元。洪州镇工业建设走上了“从无到有,进入发展、巩固”的时期。
洪州镇硅矿资源十分丰富,总储藏是达594万吨(不含河矿),而且矿产分布集中,品位高,%。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结合洪州镇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黎平县人民政府规划了洪州镇建设硅矿生产基地,走“工业利民兴镇富县”战略,创造了洪州工业建设的良好态势和环境。
洪州镇以侗族为主要民族,其次是汉、苗、壮、水、彝、布衣等民族,侗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享誉中外。洪州镇交通便利,黔湘公路穿过镇中央,黎(平)洪(州)公路同洪(州)播(阳)公路成交叉型,距黎平机场仅70公里。洪州镇是中县革命老区的主要区域之一,红色旅游正在兴起,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洪州成为黔、湘、桂边区贸易的集散地,是三省(区)边贸的中枢口岸。在这里建设小城镇,成了历史的定位。2002年5月,洪州东环路建设启动,总投资360万元,2004年3月洪州加油站启用,新自来水工程修建,新路灯使用。2005年6月,东环路开发竣工,新城区规模宏大。2005年6月,新露天农贸市场竣工使用,同时,新移民步行街、农牧大楼启用,2005年7月初,“家乐美”超级市场和“坤利宾馆”竣工启用。2005年7月,洪州汽车站开工建设,同时东环路东段规划建设。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镇党委、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0年以来,推行“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一是以全镇“两基”通过省政府验收为契机,继续加大教育支持力度,确保了全镇“两基”成果的巩固提高,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狠抓中小学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