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文档名称:

社区服务云平台.ppt

格式:ppt   大小:5,156KB   页数:3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社区服务云平台.ppt

上传人:aishangni990 2018/5/25 文件大小:5.0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社区服务云平台.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人们既熟悉有比较陌生的概念。之所以熟悉是因为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许多社会问题,都能够对一些社会现象或者社会问题说三道四;所谓陌生,则是指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尤其从科学的社会学角度对这个概念及问题的认识又往往含糊不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了解与学****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就首先必须要了解什么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它又哪些具体特征?等等。
1、社会问题的认识演进
在中国大陆学术界,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问题这个概念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演进过程。
(1)20世纪50年代:有人主张将社会上所有不为社会认可的现象都称为社会问题。把社会问题理解为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弊端与社会阴暗面。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以研究社会问题为己任的社会学在中国大陆肯定是没有任何前途的。
(2)改革之初:把社会问题理解为不为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所解释或者这些学科不愿意解释的问题都是社会问题。因此,社会学自然就成为“剩余”科学。
(3)80、90年代:部分学者把社会问题简单理解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也就是社会热点或社会焦点问题。
2、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有关社会问题的定义
(1)国外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通常把社会问题(social problems)等同为“社会病态、社会解组、社会反常或社会失调”。米尔斯认为,社会问题也就是公众问题,即不是个人的困扰,而是社会中许多人遇到的公共麻烦。这种公共麻烦通常包含着“制度上、结构上的危机,也常常包含马克思所说的矛盾与斗争”。(赖特·米尔斯社会学与社会组织,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10页)哈文。沃斯等人认为,“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认为不理想、不可取,因而需要社会给予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的那些社会情况”就是社会问题。
(2)国内学者的理解:台湾学者张镜予先生在《中国社会问题比较研究》中认为,凡是危害社会秩序的事件、扰乱大众生活的行动就是社会问题。
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下)(商务印书馆1947,167页)中认为,社会问题就是社会部分或全体人员的“共同生活或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
袁方认为,社会问题是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即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
陆学艺认为,“凡是影响社会进步与发展,妨碍社会大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的公共问题就是社会问题
”。
3、我们的理解
社会问题就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
这样看来,按照邵道生的理解,社会问题具有4个特征
第一,破坏性。它能够对社会或个人造成损害,影响社会安定;
第二,紊乱性。这种社会现象漠视既有的社会秩序,造成社会人际关系紧张与失调;
第三,持续性。这种社会现象能长时间地持续,而且社会对此往往显得无可奈何;
第四,难治性。社会对这些现象与问题的治理需要长时间,而且非常困难。
二、社会问题的界定
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够成为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界定标准是什么?围绕这个问题,中外学者有着自身不同的见解。
1、国外学者的论述
一个问题要由普通的事件上升为社会问题一般有一个过程。按照美国社会学者理查德·富勒以及理查德·麦尔兹在《社会问题德发展》一文中的观点,所有社会问题都要经过三个阶段:警觉、政策决定以及改革阶段。
警觉是指每个社会问题都是由于人们了解到一些他们所珍惜的价值已经受到威胁而且会越来越严重;
政策决定:在警觉出现之后,大家开始辩论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及各种政策对策。与警觉阶段不同的是,这个阶段强调“应该如何做好”。主要是第三部门的关注与研究;
改革:就是政府插手其中,并将有计划的政策转化为政府的行动。
2、国内学者的观点
按照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朱力的观点,社会问题的认定应当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利益受损集团对某种社会问题感受最深,往往最早发出呼吁。例如,当吸毒问题出现时,吸毒者家属首先采取措施,或者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或者向社会媒介呼吁,请求解决吸毒问题。人口也是如此,人口过度增长导致就业问题,只不过当时这个问题处于萌芽之中,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一致,所以,当时只能以呼吁的方式出现。
第二,社会有识之士的呼吁与关注。有识之士拥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经验,他们看待问题往往具有前瞻性、深刻性以及科学性。因而能够最先感知到某种社会问题。同时,有识之士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敢于对社会问题大声疾呼,引起广大社会成员的警觉。例如拐卖妇女儿童问题、性工作者问题(潘绥铭的生存与体验就是如此)、马寅初于1957年6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发言,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中国人口的问题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