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声乐基础理论电子教案——第十二讲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艺术特点.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声乐基础理论电子教案——第十二讲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艺术特点.doc

上传人:aibuaiwo1318 2018/5/26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声乐基础理论电子教案——第十二讲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艺术特点.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十二讲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艺术特点
--(作品赏析)
周次:12
教学时数: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全面认识民族声乐的发展经历,通过歌剧选曲的听辨,深入了解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我国民族声乐发展,2、艺术特点,3、作品赏析。
教学手段与形式:以理论讲解与作品分析为主,运用丰富的声、像资料,视、听、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设计: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艺术特点
1、民族唱法的发展
“民族唱法”即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艺术与演唱方法。它包含着我国丰富的原始民歌、改编民歌(根据民歌填词或编曲)、根据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创作的各类歌曲、中国传统戏曲、曲艺以及民族歌剧等丰富的演唱方法和表现形式。我国民族声乐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不断的继承、借鉴、吸收和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丰富的演唱形式、丰厚的理论文献、科学的训练方法在内的方法和体系。
我国民族声乐植根于民族发展漫长的历史、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审美观念之中,它的繁荣和发展,与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兴衰有直接联系。中国的民歌是民间音乐的根,民间音乐又是民族音乐的源泉。中国民歌历史久远,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发展历程,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我国又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歌的品种和演唱形式非常丰富,称得上是异彩纷呈,琳琅满目。它的风格特点和演唱方法都来自于所处的生活环境,审美****惯,语言特色。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民歌又逐渐演变成了由民歌、戏曲、说唱音乐、民族歌舞等形式共存的时代,民歌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民歌的演变也对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演唱方法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我国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完善,主要以戏曲的发展为基础。早期的戏曲继承了传统的民歌特征,众多的戏曲表演形式已成为传统声乐的主体,而表现形式的不断丰富又促使演唱方法的日趋完善。19世纪以来,我国各戏曲剧种的不断成熟,相互借鉴、吸取、总结唱腔和演唱技巧,出现了不少有关演唱方法的理论文献,理论与民族声乐实践相互形成了互补。
在表演技巧和唱法上也逐渐总结出用嗓方法,比如戏曲常称的“真嗓”、“大本嗓”或“小嗓”,即“真声”与“假嗓”。表演中讲究以声传情,讲究语言运用中的语气、声调、语势,以达到语言的感人。不少剧种还根据不同角色运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比如京剧中的生、旦、净、丑等。由于地域环境的影响,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北方嘹亮、豪放;南方婉转、细腻等。民族声乐形成了多彩的演唱方法和演唱形式,各地出现了不少科班,专门进行系统、完整的唱法和表演技巧训练,各大剧种不断成熟,大型剧目和各种风格的民歌、歌曲作品不断积累,以著名表演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成就形成的演唱方法、风格、流派等等,体现出民族声乐的蓬勃发展。
20世纪初,西洋音乐和西洋唱法传入我国,不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声乐作品,一些歌唱家如郎毓秀、斯义桂、喻宜萱、周小燕等,通过独唱音乐会或教学班,将新创作的歌曲和新编的民歌都纳入音乐会和教学实践,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声乐理论和作品,为我国民族声乐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出现了许多历史民歌和新歌剧、秧歌剧等,延安鲁艺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富有民族风格的民歌歌唱家,如:郭兰英、王昆、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