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小儿外科副主任医师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模拟题.doc

格式:doc   大小:237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儿外科副主任医师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模拟题.doc

上传人:zhangkuan1436 2018/5/26 文件大小:2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儿外科副主任医师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模拟题.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15年小儿内科副主任医师(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模拟题
儿科基础及保健:单项选择题
50、小儿体格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在( )
A、幼儿期
B、学龄前期
C、学龄期
D、青春期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D
51、小儿动作发育遵循的规律是( )
A、由下而上
B、由远到近
C、由不协调到协调
D、由精细动作到粗动作
E、由反面动作到正面动作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52、小儿在下述哪一年龄仍出现不随意排尿即为遗尿症
A、3岁后
B、3岁半后
C、4岁后
D、4岁半后
E、5岁后
正确答案:E
53、小儿巴宾斯基征阳性在何时为生理现象( )
A、2岁之前
B、
C、3岁之前
D、4岁之前
E、以上均不正确
正确答案:A
54、小儿年龄阶段的划分中,婴儿期是指( )
A、从出生至28天
B、从出生至1周岁之前
C、生后13个月至2岁
D、生后2~3岁
E、生后3~5岁
正确答案:B
55、小儿最早长出的乳牙一般是( )
A、上中切牙
B、下中切牙
C、上侧切牙
D、下侧切牙
E、第一乳磨牙
正确答案:B
56、小儿机体哪个系统发育最晚( )
A、生殖系统
B、呼吸系统
C、神经系统
D、消化系统
E、循环系统
正确答案:A
57、小儿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补充,正确的是( )
A、各年龄组小儿,100ml/()
B、0~10kg体重小儿,100ml/()
C、1岁以内小儿,100ml/()
D、0~20kg体重小儿,80ml/()
E、2岁以内小儿,100ml/()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小儿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补充:0~10kg体重:100ml/();11~20kg体重:1000ml+超过10kg体重数×50ml/();20kg以上体重:1500ml+超过20kg体重数×20ml/(kg·d)。
58、小儿液体累积损失量的补充,不正确的是( )
A、轻度脱水补液量为30~50ml/kg
B、中度脱水补液量为50~100ml/kg
C、重度脱水补液量为100~120ml/kg
D、等渗性脱水时补2:1含钠液
E、脱水性质不明时,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小儿液体累积损失量的补充:轻度脱水为30~50ml/kg;中度为50~100ml/kg;重度为100~120ml/kg。通常对低渗性脱水补2/3张含钠液;等渗性脱水补1/2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补1/5~1/3张含钠液;临床上判断脱水性质困难时,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
59、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中,以下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由上到下
B、由远到近
C、由粗到细
D、由低级到高级
E、由简单到复杂
正确答案:B
60、小儿神经发育正确的是( )
A、生后1个月,出现拥抱反射
B、生后2个月,出现握持反射
C、3~4个月以下,凯尔尼格征阳性
D、1岁以内腹壁反射容易引出
E、2岁以下,巴宾斯基征阴性
正确答案:C
61、小儿脑和脊髓的发育以下哪项是不正确的
A、新生儿脑重已达***脑重的25%左右
B、出生时的神经细胞数目已接近***
C、神经髓鞘的形成约在6岁左右完成
D、婴儿时期对外界各种刺激容易泛化
E、脊髓下段的位置4岁时在第1腰椎水平
正确答案:C
62、小儿腕部骨化中心出齐共
A、4个
B、6个
C、8个
D、10个
E、12个
正确答案:D
63、小儿药物剂量计算方法中最为准确的方法是
A、按身长计算
B、按体重计算
C、按体表面积计算
D、按年龄计算
E、根据***剂量推算
正确答案:C
64、小儿血压估算公式是( )
A、收缩压(mmHg)=50+(年龄×3)
B、收缩压(mmHg)=60+(年龄×2)
C、收缩压(mmHg)=70+(年龄×2)
D、收缩压(mmHg)=80+(年龄×2)
E、收缩压(mmHg)=80+(年龄÷2)
正确答案:D
65、小儿身高增长的规律以下哪项是不正确的
A、第1年头部增长得最快
B、第1年躯干长的速度比头部慢
C、进入青春期躯干长得最快
D、10~13岁时女孩的身高比同龄男孩高
E、2~10岁期间每年身高平均增长5~7cm
正确答案:C
66、小儿身高测量时有两种方法,即立位与仰卧位,所测之值
A、立位值=仰卧位值
B、立位值=
C、立位值=仰卧位值减去1~2cm
D、仰卧位值=立位值减去1~2cm
E、仰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