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山东济南市长清双泉乡眼村.doc

格式:doc   大小:915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山东济南市长清双泉乡眼村.doc

上传人:luciferios08 2018/5/26 文件大小:9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山东济南市长清双泉乡眼村.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双泉乡五眼井村
这些年的变化和一些见闻。
五眼井村“水票”该进博物馆了
2003年08月06日05:57 济南日报
计划经济时代因资源短缺曾经有过布票、粮票,但有谁能够想到,时至今日还有用“水票”的地方。由于长年干旱缺水,长清区双泉乡五眼井村的“水票”已经用了两年多了。1500多口人,每天就凭着村里发给的“水票”领水喝。
两条旱带六万民众
长清区有两条著名的“旱带”,旱到什么程度?去年长清区遭遇百年难遇的旱情,。村民要到十几里外拉水吃,连乡镇政府都要到外面“买”水吃。
归德镇坦山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坦山坦山,吃水年半”。说的是几十年前,有一户村民在年三十的上午出村去担水,等把水担到家,已经到了初一,年已过了。“进了坦山就发愁,吃水好比吃香油”,可见村民们吃水是多么艰难。双泉乡的五眼井村虽然名为五眼井,村里却没有一眼井。为了排队担上一担水,村民们拿着棉被彻夜排在村头的水池旁等着接水。由于水荒,肥沃的土地打不出粮食;由于水荒,离省城近在咫尺的地方经济发展不起来。
联片供水一计解忧
为彻底解决旱带群众的吃水难题,长清区请来了最有名的水利专家前来“会诊”。区水务局与专家一道,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决定对水源匮乏、村庄相对集中的地区实施联片供水工程。
武庄乡是长清区旱带上第一个实施联片供水工程的乡镇。从去年上半年,长清区决定依托武庄水库实施联片供水,,建设浮船泵站、综合服务楼、水处理和变频控制设备,铺设管道近5万米,建成了日供水能力1000立方米的联片供水管网。去年12月19日,联片供水工程全面竣工,年年盼水的武庄人告别水荒,第一次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工程完工后,长清区水务局责成当地水利站为联片供水的龙头管理机构,逐步建起了联片供水服务管理体系,从长远的角度解决了乡政府、学校和武庄、大刘、西张峪、北纸等四个村5000人、1300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国家水利部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在参观完武庄乡联片供水工程后,认为这是
“在全国具有推广价值的经典工程”。
长清区将需要实施联片供水的区域划分为10个片区,继武庄乡实施联片供水工程以后,他们又解决了坦山、马山等地的联片供水问题。目前正在实施的双泉乡王庄联片供水工程是投资最大的一个工程,总投资超过250万元。这项工程完工后,王庄、五眼井等6个村的5000多口人将告别水荒,五眼井村著名的“水票”也将结束它的使命,被载入历史。
职工贷款建工程
为了解决百姓的吃水难题,长清区水务局做了一个决定:职工们用个人抵押贷款的方式从银行贷款用于工程建设。一年里,水务局的干部职工们先后用这种方式从银行筹措资金150万元用于支付联片供水工程款。
由联片供水工程出发,长清区从水源工程建设入手,先后对张夏葡萄弯、万德长城等15座小水库进行了挖库增容、整修配套。崮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被列为省级建设项目,总投资达4225万元。现在,长清区已建成各种饮水工程1126处。
水畅引来百业兴
水是生命之源,水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联片供水工程不但解决了旱区群众的吃水问题,还有效拉动了旱区经济的发展。
坦山地区在实施联片供水前,大面积的山坡地得不到有效利用,遇上旱年,农民们颗粒无收。联片供水后,除了人畜的饮用水,多余的水源变成了喷灌工程用水,万亩山坡地变成了万亩良田。不仅如此,由于有了水,当地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在山坡上种植核桃、玉杏等经济作物。当地政府官员说: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年,坦山地区就形成一片片经济作物林了。
在五眼井村,村民刘良德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泛黄的“水票”,他想知道何时这张“水票”才能不再使用了。水务局局长胡立敏回答:七月底。从今年7月底起,王庄联片供水工程开始供水,五眼井村的“水票”该进博物馆了。
(王淑珍张世君王新勇)
五眼井村的水故事
4年前,五眼井村的群众还在为吃水犯愁。
这个位于长清区双泉乡大山深处的小山村,从明初建村以来,全村人就一直从村南一处泉井内取水吃,泉井上方留有五孔,村子因而得名。过去的数百年里,每年除夕、元宵,全村家家户户都要在井旁放灯,祈求水源充沛,风调雨顺。但随着人畜日增,加上气候干旱,五眼井水量越来越小,到了旱季,全村人只能昼夜排队打水。
2003年,全乡35个村近2万人的吃水难问题被摆上双泉乡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五眼井作为王庄联片供水工程的一部分,成为首批受益村之一。当年年底,全村560户1460口人家家安上了自来水。102岁的薛永兰老人说:“挑了一辈子的水,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吃上自来水。”
吃水不再难。村里外出务工的多了,在家的搞起了养殖,种起了果树,村里还办了一处加工企业,年产值近百万元,工人全是村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