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学前教育的演进与发展
主编: 牟映雪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学前教育学(第二版)
1
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
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社会因素
目录
3
21世纪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向
“学前教育学”的第一次课上,有学生问老师:“从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角度,我们了解学前教育的演进历程能汲取哪些有益的历史经验?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如何?”据此,教师让学生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列举,以供教师进行有效教学。
问题导入
问题:
1. 20 世纪中国学前教育实践是怎样的?现在又会走向何方?
2. 学前教育和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 家庭、人口是否对学前教育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技能目标:
通过了解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能够合理分析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通过对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社会因素的分析,能够正确处理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知识目标:
了解学前教育的演进历程及其在各社会形态下的特征。
理解经济、政治、人口、文化、家庭与妇女等社会因素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
掌握21 世纪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01
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学前教育的历史演进
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学前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伴随人类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的学前教育,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本章根据各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将学前教育的历史演进分为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农业社会的学前教育和工业社会早期的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的历史演进
(一)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在原始社会时期,学前教育的产生源于集体生产生活的需要。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活动内容主要以狩猎、采集等群体性活动为主,人们的生活方式为群居式,家庭概念尚未出现,因此,特定的社会环境就形成了特定的教育模式:“公育公养”——儿童属于氏族共有,氏族成员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集体劳动,集体教育子女。教育内容包括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宗教、原始艺术、体格和军事
训练,教育方式以日常生活的口耳相传和成人示范为主,儿童通过游戏等方式进行模仿学习,这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教育。尽管“公育公养”的学前教育形式使儿童获得较公平的受教育权,但限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诸如弃婴、杀婴等落后习俗),理想的教育状态并未实现。不过,这种教育符合并满足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农业社会的学前教育
农业社会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活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有了剩余生产资料,因此,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形态开始出现,家庭逐渐承担起教育子女和赡养老人的职责;与此同时,产生了人类社会最初的学校,但传统的学前教育仍以家庭教育为主。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认识到早期经验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如孔子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贾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谊的“早谕教”以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都认为婴幼儿心灵纯洁、可塑性大,及早施教
有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伴随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以知识形态的方式积累并传递给下一代,丰富了学前教育内容。以古代东方国家为例,中国出现了《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等经典蒙学教材,希伯来将《圣经》奉为教育经典。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相比古代东方,同一时期西方农业社会的学前教育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如,在学前教育的方式和权利上,柏拉图认为,儿童应该实行国家公育,注重优生优选,国家只抚养健壮的新生儿,羸弱的新生儿必须遗弃;在学前教育内容上,昆体良提出了双语教育(希腊语和拉丁语)等;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上,古希腊时期各城邦都十分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到了中世纪,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出现了“预成论”,将儿童视为小大人,人们对学前教育的价值尚缺乏科学的认识。
总体而言,农业社会时期,学前教育观念开始有所进步,教育内容较为丰富,学前教育理论得到初步发展,为后世学前教育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三)工业社会早期的学前教育
工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促使教育发生变革。以蒸汽机的出现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以工业电气化和农业机械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带来了新的经济生产模式,同时也改变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形态。霍力岩等认为,工业社会早期的学前教育经历了初创阶段和确立阶段。
1. 初创阶段(18 世纪至19 世纪末)
随着农业社会的瓦解、工业社会的崛起,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逐渐代替了自给自足的家庭式生产。为了维持生计,包括妇女在内的大量劳动力,被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