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unit12.ppt

格式:ppt   大小:605KB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传统文化unit12.ppt

上传人:szh187166 2018/5/26 文件大小:60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传统文化unit12.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方法 的回顾与展望
霍有光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方法 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古代主要科学技术思想和方法,基本奠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时诸子百家争鸣,学术空前繁荣,涌现出众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及兵家、农家、杂家等。司马迁在《史记》中谈“六家之要旨”时分别指出各家理论的长处和不足,并认为各家的长处“弗能废也”、“不可失也”,而各家的短处“不可不察也”。说明诸子百家思想必然要对中国千百年来的科技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里仅对积极方面,初步提要总结。
一、古代主要科学思想与方法
(1)不信鬼神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提。

《论语》中多处谈到孔子对鬼神的态度,《雍也》中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一、古代主要科学思想与方法
(2)人和自然的关系,我国古代称之天人关系,诸子思想不乏对天人关系的科学认识。
一是把自然界明确作为人类观察研究的对象。《吕氏春秋》说:“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尽数》)辨别自然之“利害”,有赖科学观察,要善于捕捉和发现问题、客观事实及规律,“听于无声,视于无形”。(《重言》)
一、古代主要科学思想与方法
二是人可以胜天。《荀子·天论》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农业)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一、古代主要科学思想与方法
三是主张能动性必须和受动性统一。先哲认为,人虽然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但是人的实践活动要受客观规律制约。《史记》说帝喾是黄帝节用思想的重要继承人,“取地之材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人的实践活动应遵循客观规律即“其动也时”,“动”指实践活动,“时”指时机或机会,“动”要合“时”,实质是讲要兼顾能动性和受动性。
一、古代主要科学思想与方法
(3)强调人的后天学****作用,尊师重教,注重科学技术知识的教授与传播。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吕氏春秋·尊师》明确指出:“治唐圃,疾灌寝,务种树;织葩屦,结罝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此所以尊师也。”并说:“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就是榜样,他们“学而受益,未有不尊师者也”。
一、古代主要科学思想与方法
(4)演绎推理的思维方法。
战国中后期墨家在《墨辨》逻辑理论中,提出演绎推理的方法,“辨”的目的和作用包括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等六个方面。演绎推理包括:“或”、“假”、“效”、“侔”、“止”五种,分别相当形式逻辑演绎推理中的选言推理、假言推理、直言推理、复杂概念推理和直接推理。《吕氏春秋》提供了演绎推理的丰富多彩的实例,每篇开头先提出一个称判断性命题,由此展开说理证明,同时归纳和类比推理穿插迭起,推理成果及推理方法对后人学****思维规律有美不胜收的示范作用。
一、古代主要科学思想与方法
(5)归纳综合的思维方法。
《吕氏春秋·用众》指出:“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又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取众之长补其短或曰积腋成裘,从方法论看属由个别到一般推理,包括不完全枚举和完全枚举。
一、古代主要科学思想与方法
(6)法天则地的类比思维方法。
《史记》说:“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老子也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司马迁说:“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圣人统理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直接肇始了我国的天文学、气象学、区域地理学等学科,并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