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壮族简介培训资料.ppt

格式:ppt   大小:1,501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壮族简介培训资料.ppt

上传人:nnyoung 2018/5/27 文件大小:1.4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壮族简介培训资料.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壮族
——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一、壮族的简介
二、壮族的饮食****惯
三、壮族的服饰风格
四、壮族的建筑风格
五、壮族的文化艺术
六、壮族的传统节日
七、壮族的贡献
一、壮族的简介
壮族(旧称僮族,壮文:Bouxcuengh),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秦以来,壮族先人历代分别称为西瓯、骆越(雒越)、南越、濮、僚、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撞”、“僮”、“仲”,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僮”与“壮”同音),直到周恩来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现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它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壮族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从汉至唐初,壮族地区不断
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化,
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
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
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
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唐代,
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道,设
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其中桂、
邕、容三管都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区。
二、壮族的饮食****惯
多数地区的壮族****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
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
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
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
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
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
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三、壮族的服饰风格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
用鱼塘深可染
成黑布,用薯莨
可染成棕
色布。壮
族服饰
各有不同,
男子、女子
的服饰,男子、
妇女、未婚女
子的头饰,
各具特色。
四、壮族的建筑风格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广西龙脊的壮族山寨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
式两种。
五、壮族的文化艺术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
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
万人以上参加。内容有请歌、
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
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
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
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