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doc

格式:doc   大小:49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8/5/28 文件大小: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特点治疗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postoperativeinflammatorysmallbog,每8h静注1次,连用5~7d,,3次/d,连用5~10d;⑹对有发热及血白细胞增高者给予抗生素治疗,静脉滴注乳糖酸红霉素,剂量为10mg·kg-1·d-1,连用二周。本组有3例患者经上述保守治疗72~96h后,肠梗阻症状不能缓解,体温升高至39℃,并出现腹膜炎体征,即中转手术治疗,行粘连松解术。
2结果
经保守治疗的33例均治愈出院,治愈时间5~28d,平均(±)d。其中1周内痊愈10例(%),2周内痊愈16例(%),3周内痊愈5例(%),4周内痊愈2例(%)。3例中转手术患者均于术后7~13d症状体征缓解,,无肠瘘发生。
3讨论
[1-8]报道,笔者认为EPISBO具有以下特点:①有腹部手术史,且多见与手术操作范围广、腹腔污染严重、手术时间长的病例。本组病例中有23例(%)为腹腔污染严重者,其中阑尾穿孔1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0例。
②发生在手术后早期,肠蠕动曾经一度恢复,常于术后4~15d左右进食后开始出现肠梗阻症状,本组有32例(%)在2周内出现肠梗阻症状。③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很少出现剧烈腹痛。④虽有机械性因素,但大多数都是腹腔内炎症所致广泛粘连引起[3]。部分病人可以有少量排气、排便,表现为不全性肠梗阻。本组28例(%)患者呈不全性肠梗阻,8例(%)患者呈完全性肠梗阻。⑤体检时腹部见不到肠型或蠕动波,触不到明显的肠袢或包块,腹胀和膨隆不重,叩诊多为实音,听诊肠鸣音减弱、稀少或消失,听不到金属音或气过水声。⑥血象可以正常也可以轻度增高,腹部X线***、摄片可以发现多个液气平面。CT检查可显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以及肠腔积液积气,肠管扩张和腹腔渗出等征象[1]。⑦保守治疗多数有效,本组36例患者中33例采用该法治愈,仅3例中转手术。⑧梗阻缓解后腹胀迅速缓解,腹壁变为松弛,肠鸣音活跃,可解多量稀水样便。根据以上特点与体征,结合腹部X线平片或CT扫描,多可确诊EPISBO。,随着对EPISBO认识的不断深入,诊断的准确率不断提高,治疗原则也由手术治疗向以营养支持为主的非手术治疗转变。当前大多数学者[1-8]认为,EPISBO术后主要病因是炎症和粘连,极少发生肠绞窄,因此均主张不要肓目选择再次手术,首选保守治疗。因为随着炎症的消退、渗出液的吸收,肠壁水肿才能逐渐减轻,这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病理过程。如果为了缓解梗阻而在炎症急性期行剖腹探查,此时患者肠管水肿粘连严重,手术难度大,再手术不仅不能解除梗阻,反而会增加肠管损伤,加重粘连,术后肠梗阻、肠瘘和腹腔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6]。尤其是术后2周内应避免手术,耐心等待,严密观察,以免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治疗首选以禁饮食、胃肠减压及全胃肠外营养(TPN)为基础的综合保守治疗。肠外营养支持能有效地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以及营养,纠正负氮平衡和内稳态失衡,使机体迅速恢复到良好的营养状态,纠正低蛋白血症及肠壁水肿,促进肠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