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中国哲学史.doc

格式:doc   大小:46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哲学史.doc

上传人:rjmy2261 2018/5/29 文件大小: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哲学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哲学史
孔子
仁学思想
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
仁的一个特点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不依靠他人。
仁的另一个特点是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符合礼,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其次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最后进一步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也就是仁的另一个特点,这就是要达到仁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孔子说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一个“仁”人要具有五种品德:恭、宽、信、敏、惠。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周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周礼是建筑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所以他非常重视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
孔子所说的仁的另一个特点是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仁”是一种主观化的道德修养,一种主观的道德准。
孔子这里所谓的爱人,字面上虽然是泛指,但实际上并不是指抽象的人而是指在奴隶社会中处于各种阶级关系中的人,,例如君臣、父子、朋友等等。孔子所谓的“忠恕之道”或“爱人”都是有鲜明的阶级内容的。其实,孔子对什么样的人才具有仁的品德,什么样的人不可能有仁的品德是区分得十分清楚的。
孔子的仁的又一个特点是说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符合周礼,这是讲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是说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老子
老子的所谓“无为而治”就是认为,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做,统治才能巩固,得到更多的好处。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变化和社会现实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社会之所以混乱,互相争夺,原因就在于人们欲望的过分,法令的繁多,知识的追求和讲|究虚伪的仁义道德等等。老子对仁义道德也进行了某些批评和揭露,他指出所以要讲仁义忠孝那一套,都是因为大道废弃,六亲不和,没有争夺,就要取消知识,取消道德,取消新颖的器具和财货。
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帛书《老子》甲、乙本均无“不”字)远徙。
第二节“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
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派生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但在老子体系中,他把这种具体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
“自然”原则,或“无为”原则,这样的“一”也就成为“道”的同义语。
老子描述“道”这个东西的情况是:“道之为物,惟恍惟忽。“道”是一种恍忽不定,深邃幽远不可捉摸的东西。老子认为,具体的事物都是可以用名称来表示的,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天地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道是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称来表达。
墨子
经验论的认识论
墨子在先秦各派思想家中明确提出要重视辩论,并开始对认识论问